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SS-8“黑羚”导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制背景

液氧煤油洲际导弹“黑羚羊”(P-9A,“北约”称SS-8)是在痛苦中诞生的,它面对的是苏军苛刻的快速发射的要求。
总设师科罗廖夫吸收了日.库茨涅佐夫参加该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库茨涅佐夫所在古比雪夫设计局是专门从事超大型漩涡螺旋桨发动机设计的,并为携带原子武器的战略轰炸机Ty -95建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日K-12发动机。由于政治主张与上面不同,库茨涅佐夫“下岗”了,他研制的重型轰炸机发动机没了订货,他带领的具有巨大创造潜力的集体也不能全力工作。就在他处于困境之时,科罗廖夫适时支持了他,给他了一块新天地—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
液氧类似一块冰,遇热后,会像放在强火上的茶壶中的开水那样迅速沸腾。为了妥善保存这种性格怪异的氧化剂,米申建议采用真空绝缘和其他一套独创的解决办法。他的绝招使液氧在运输、保存、加注中的损失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米申的成功、库茨涅佐夫的天才和科罗廖夫桀骜不驯的能力,感染了原先热衷于研制高沸点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格鲁斯柯,他也参加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

具有组织者和设计师巨大天才的格鲁斯柯,动员他那富有经验的班子,在建造完P R-111之后成为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成功者。他在“黑羚羊”上采用了借助压缩空气的快速加注系统,巴尔民研制出能在总共30秒内把导弹安放到发射台上的设备,列宁格勒的专家们建造了发射准备自动化系统。

艰难的研制历程“黑羚羊”于1961年4月9日,即加加林隆重升空前3天,在拜科努尔试验场进行了第一次发射。尽管发射前发生了小小的短暂停顿,但试验进行得很成功。然而不久便出现了麻烦。
这次麻烦与地下发射井发射装置有关。原先敞开式的发射井很快便过时了。巴尔民设计的发射设施“捷斯纳H”是配合地面发射装置从1959年开始设计的。一年后,摆在科罗廖夫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更可靠地防护导弹。在研究分析了地面加固的、堑壕、在海上驳船上机动的、运输发射筒等等方案之后,巴尔民开始了地下型“捷斯纳一B”的设计。

采用“捷斯纳一B”显示出不错的结果,“黑羚羊”在2小时内便可进入战备状态,但导弹技术人员不满意。巴尔民只好加快改进的速度,他研制出的“谷地”发射设施终于使导弹在20分钟内进入了战备状态。这个重大成功,使得军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相信,在大西洋彼岸突然发射的弹头落到苏军阵地之前,苏联就有把握用自己的导弹发射回击。
1964年2月,“黑羚羊”拖了很长时间的试验终于结束了。原因是格鲁斯柯一班人在发动机研制中遇上燃烧室高频率振荡问题,他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对发动机进行修补工作。
从1964年12月开始,“黑羚羊”在科泽利斯克、普列谢茨克、鄂木斯克、秋明和拜科努尔担任战斗值班。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1965年7月21日“黑羚羊”列装。1

发展与评价“黑羚羊”之后,在苏联和世界上未再建造使用液氧和煤油推进剂的洲际弹道导弹。尽管科罗廖夫竭尽了全力,该系统方案的进步余地已经不大了。按战斗性能,“黑羚羊”超过马丁公司生产的美国“大力神一1”液氧煤油导弹,但在发射准备时间上比不上1962年列装的波音公司的世界首枚“民兵一1A”,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苏联和美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明确了使用高沸点推进剂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发动机的优越性的时候,这种导弹的建造是科罗廖夫的无谓的尝试和牺牲。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值班的“黑羚羊”数量比起其他洲际弹道导弹要少,数量从未超过30枚。苏联工业部门总共生产出70枚P-9和P-9A“黑羚羊”导弹。
“黑羚羊”的研制使用实践表明,液氧煤油导弹的战斗潜能已耗尽,需要寻觅其他途径。于是,后来杨格尔选择了高沸点推进剂,科罗廖夫则选择了固体推进剂导弹。
1978年最后一批P-9A“黑羚羊”退役,发射装置销毁。这样,苏联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时代结束了。

性能参数射程:11000km
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2km
反应时间:约60s
发射成功率: 约70%
弹长:25 .5m
弹径: 2 .9 m
起飞重量:78t
投掷重量: 1800kg
类别:单个热核弹头
威力:5 Mt TNT当量
制导:惯性制导
发动机类别:液体火箭发动机
发射方式:地下井热发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