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汉普登”轰炸机(Handley Page HP.52 Hampden)是二战时期英国皇家空军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与“惠特利”和“惠灵顿”轰炸机一起,是欧洲战场的早期主力轰炸机,参加过第一次夜袭柏林和第一次上千架轰炸机空袭科隆。“汉普登”是这三种中型轰炸机中最新式的,因为他的狭小的乘员空间,被戏称为“飞行手提箱 ”,它不适合现代空战,后来主要执行夜间任务,1942年退出一线轰炸机的行列。1
性能参数
|| ||
发展历史1932年9月,英国航空部颁布了要求设计一种双发轰炸机的 B.9/32 技术规范,佩奇公司和维克斯公司参加了竞争并且拿到了制造原型机的定单,维克斯271(即后来的“惠灵顿”)原型机于1936年6月15日首飞,紧接着佩奇公司的H.P.52原型机也在6月21日首飞,尽管属于同一技术规范,这两架飞机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如H.P.52的机身后段十分纤细并且使用人力机枪塔,而维克斯271的机身则显得十分丰满同时还装备动力炮塔。外观陈旧的“汉普登”其实也有它的过人之处,由于装备了汉德利-佩奇前缘缝翼,该机可以用117公里/小时的速度着陆,而409 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也要超过“惠灵顿”或“惠特利”。“汉普登”可携带1814公斤炸弹飞行1931公里,而同样距离看上去大得多的“惠灵顿”仅能携带2041公斤炸弹。
1936年8月15日,佩奇公司得到了180架“汉普登”的定货(对应新的 B.30/36 技术规范),其生产型原型机于 1937年首飞,在签定第一批定单时皇家空军还订购了100架装纳皮尔“短剑”引擎的“赫里福德”式。1938年5月佩奇公司生产的第一架生产型“汉普登”Mk I 在拉德利特机场首飞,同年6月24日 H.P.52 被正式以汉普登子爵夫人的名字命名。
30年代末正是皇家空军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1938年8月6日皇家空军与其它相关部门签署了制造“汉普登”轰炸机的协议:位于普雷斯顿的英国电气公司获得了75架定货,在加拿大的英国使团也向加拿大联合飞机有限公司订购了另外80架,这些由转包商生产的“汉普登”在1940年陆续下线,随后在位于玛特哈姆-希斯的“飞机与武器实验中心”以及位于阿帕文的“中央飞行学校”里完成了各种测试。
1938年9月起H.P.52开始交付皇家空军使用,驻扎在林肯郡斯卡普顿的49中队接收了第一批“汉普登”,而49中队的第5轰炸机大队则在后来全面换装了“汉普登”,到二战爆发时共有10个中队装备了这种飞机。
“汉普登”的初期行动以平淡无奇的昼间侦察为主,1939年9月29日“汉普登”遭到了开战来的首次重大损失,当时两个飞行编队的11架“汉普登”在靠近德国沿岸时,遭遇战斗机拦截并被击落5架,此后该机便转而执行相对安全的夜间作战任务(包括夜间轰炸和投放传单等)。
1939年末至1940年初,“汉普登”主要是被当作布雷飞机使用的,如来自5个中队的“汉普登”曾于德军入侵挪威后的4月13日夜间,在德国领海进行了布雷活动。到1940年末,第5轰炸机大队装备的“汉普登”总计完成了1209次布雷任务,成功布设了703颗水雷,在行动中损失的飞机数为21架,其低于1.8%的战损率还是可以接受的。挪威战役再次暴露了“汉普登”的致命缺陷:由于其自卫武器不足而在昼间行动时遭到德军飞机的屠杀。
1940年8月25日夜间,“汉普登”参加了皇家空军首次空袭柏林的行动,到1942年末“汉普登”仍然在执行夜间轰炸任务,1942年9月15日夜间,来自加拿大皇家空军第408中队的“汉普登”轰炸了威廉港,这也是英国轰炸机司令部最后一次使用“汉普登”执行战斗任务。
1942年4月起,英国海岸司令部开始接收“汉普登”并将其改装成鱼雷轰炸机使用,改装后的“汉普登”被称作“汉普登”TB.Mk 1 型(157 架)。首批装备“汉普登”TB.Mk 1 的作战单位是144和455中队(后者属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这两个中队都曾派飞机前往苏联北方执行保护运输船队的任务。
1942年9月4日,32 架“汉普登”离开了位于设得兰群岛萨姆堡的驻地飞往苏联,其中有9架飞机在转场途中损失,包括在挪威损失的2架和在苏联降落时损失的1架。英国人在10月23日撤离之前将他们使用的“汉普登”移交给了俄国人。455中队是最后一个使用“汉普登”的作战中队(基地位于萨姆堡,曾在1943年4月4日击沉过一艘德国潜艇),该中队在1943年晚些时候换装“英俊战士”型飞机后,皇家空军装备的“汉普登”已全部退出一线部队。1
机型特点“汉普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除自卫武器不足外,该机的机舱过于局促也是个问题,狭小的内部空间使机组成员移动起来十分不便,危机情况下(如受伤时)很难弃机脱逃。虽然“汉普登”有种种缺陷,但是它具备的优点也不应被忽视,例如该机操纵性良好,驾驶员视野开阔等。“汉普登”的总产量为1432架,其中佩奇公司生产了502架、英国电气生产了770 架、加拿大生产了 160 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