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DB-3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1936年研制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主要结构为30年代流行的钢管构架蒙皮机身。该机有若干型号,1936-1939年期间一共制造了1528架,1939年全部换装了Vish-3可变桨距螺旋桨,性能有所改进。翼展 21.44米,机长 14.22米,机翼面积 65.6平方米。
参加战役1937年,24架DB-3曾援助中国空军,参加了抗日战争。1939年-1940年冬季参加了苏芬战争。卫国战争开始后,主要执行远程夜间轰炸任务。同年该机生产了一种鱼雷轰炸机型DB-3T,除了能在机腹下携带一枚45-36-AN/45-36-AV鱼雷外,其余和DB-3完全一样,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内都在红海军中服役。
1939年夏,DB-3远程轰炸机接受了战火的洗礼,该型轰炸机在西班牙内战时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来得及使用.抗日战争爆发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第一批12架DB-3由G-A·库里申科带领,其机组成员大多来自驻扎波罗热(现在乌克兰境内)的第3航空旅。于1939年6月沿莫斯科一奥伦堡一阿拉木图航线进入中国,每架飞机内除了飞机机组人员外,还包括地勤人员,飞机零部件及一些维护装备、整个编队由波留宁驾驶的SB领队,编队到达安西机场时由于机场的跑道过短,DB-3无法降落,因此编队决定飞往兰州,但此时波留宁的燃油已耗光,因此波雷宁从迪化调了另外一架SB,带领DB-3编队继续前飞。第二架SB伴随DB-3编队到达兰州空域后返航编队则继续前飞至成都太平寺机场。1
从当时苏联运送到中国抗日前线的主要机型看,是苏联先进的军事装备。主要有:由H.H.帕里卡尔波夫设计的H-15和H-16型驱逐机(歼击机);由A·H·图帕列夫设计的高速轰炸机SB型和重型轰炸机TB-3型;由C·B·伊柳辛设计的远程轰炸机B-3型;还有运输机:用作快速运输服务的新型DB-3飞机, TB-3与ANT-9也担任运输任务。此外,还有一些上述机型的训练机如UTI-4是H-16训练型。这些飞机是当时苏联空军主要装备机型。来到中国之后,这些型号的飞机尾翼上都涂上中国的识别标志。2
TB-3型重型轰炸机:当时的中苏联合飞行大队除了配备SB-2型轰炸机外,还装备有TB-3型轰炸机5架,但是由于该机仅在机身上方装备有2挺7.7毫米的机枪,机上没有内置的炸弹舱,也没有外置的挂弹点。
机身参数翼展 21.44米,机长 14.22米,机翼面积 65.6平方米
成员:3人
正常起飞重量 7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9450千克
动力装置: 两台M-87A发动机
功率: 2×950 马力
最大平飞速度: 439 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9,600 米
航程: 3,800 千米
爬升率:1000米/2.4 分钟
武备:3挺7.62毫米机枪,可载1,000—2,500千克炸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