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二战中雷达在空战和海战中起了巨大作用。战后,人们想到,把雷达送上几千米的高空,能减低地球表面曲度对雷达探测能力的影响,一定大大提高它的侦测能力。50年代中期这一设想几乎同时出现在美苏两国。当时苏联认为这一设想没有前途,搁置了研制计划。美国则几十年努力不懈,它的成果就是令世人瞩目的E-3空中预警机。前苏联在这方面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开始奋起直追,但是始终落后美国2至3年。80年代初,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装备了第一代预警机图-126,它是在图-95的基础上研制的。为此苏联组建了独立的预警机部队,后来部署在波罗的海。
70年代末,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加装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预警雷达,研制出A-50预警机,作为图-126型预警机的后继机。该型于1984年研制成功,与前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90年代的空中防空体系。
技术特点A-50在原伊尔-76军用运输机的基础上加装了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预警雷达,并加长了前机身,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机翼后的机身背部装有直径9米的雷达天线罩,比美国的E-3A靠前,故前半球视界不如后者,但采用高平尾,后半球视界优于后者。其雷达作用距离可达400-600公里,尤其低空识别力比美国的E-3预警机强。2
A-50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杆,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估计为地形测绘雷达。A-50取消了伊尔-76的头部领航员透明风挡。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天线罩,估计为卫星通信天线。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天线罩,装电子对抗监视天线。垂尾根部有辅助动力装置进气口。尾部有天线罩。3
A-50的动力装置为4台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的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17.68千牛。在空战中,A-50可用于配合米格-29、米格-31和苏-27等战斗机执行防空和战术作战任务,引导战斗机攻击敌方目标。2
在引导能力方面,A-50I上可以布置10~14个显控台,可以容纳十几名引导员同时工作。而且还可以携带多余的人员用以换班。飞机上空间较大,能为乘员提供短暂休息的场所,有利于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而E-2C上的空间十分狭窄,只能布置3个显控台和3名战术引导人员,指挥能力远不及大型预警机。3
A-50可作为空中雷达、空中引导站和空中指挥所使用。与传统的地面雷达站相比,它除了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目标信号、种类、距离之外,还可以以全景方式显示电子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及己方飞机的综合情况,如机号、航向、高度、速度、剩余燃油等等。4
性能数据乘员:15人
长度:46.59米
翼展:50.5米
高度:14.76米
机翼面积:300平方米
空重:75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90000千克
动力系统:4台D-30KP涡扇发动机
推力:4 ×117.68千牛
最大飞行速度:90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2,000米
航程:7,500千米
翼载荷:63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25
续航时间:4小时(无空中加油时)
预警设备:Shmel-M系统,由三维坐标雷达、显示和储存系统以及数字通信系统组成;NPK-T控制/导航雷达
预警半径:低空450千米,高空620千米
引导能力:同时跟踪50个目标,指挥12架战斗机作战2
服役事件海湾战争期间,前苏联空军飞行员曾驾驶A-50在黑海上空巡逻,监视毗邻苏联领空的情况。此间,A-50对从土耳其境内机场起飞的大群美国歼击机、海上游弋的舰船都了如指掌,各种信息历历在目。当时A-50作为前苏空军的空中前哨,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情报发回大本营。5
衍生型号A-50一共生产了30多架,目前仍然有十几架在服役。除基本型外,还有两种改型:A-50М型,换装了更先进的“熊蜂-2”综合电子系统和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其探测距离增大,可同时引导10架战斗机攻击目标;A-50У型,装备有“熊蜂-М”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探测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起飞重量和续航时间也有所增加。6
总体评价A-50电子设备总设计师、两次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伊万诺夫说:“从预警机的用途、编成、甚至乘员的数目,美苏两家的预警机几乎同出一辙。但是在具体实施预定方案时有一些差别。首先是反映在电子技术水平上,美国预警机上安装的是成套的现成电子计算机;苏联预警机上的计算机是利用混合微电路重新制作,指示器也是按照设计要求重新制作的。A-50在探测目标的距离上、自动引导波道数量上逊色于美国的E-3。但它在地面信号反射背景下对目标的鉴定水平却要略高一筹(用大功率弥补性能差距,所以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高一点不奇怪)。另外A-50的电子计算机可储存来自人造卫星的情报,并可向地面转发。而据最近情报表明,E-3尚无此种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