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1956 年 6 月 24 日,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Komsomolsk-on-Amur),与来自苏联航空界的其他新型飞机一起,S-1(C-1)以苏-7(CУ-7)的名称在传统的图希诺(Tushino)航展上公开亮相。
到了 1956 年的秋天,第二架原型机 S-2(C-2)制造完毕,10 月起开始了试飞。(另有文章说,设计局还改型了一架 S-41(C-41)原型机。)该型为在头部安装雷达而将机身延长了 335 毫米,发动机改为 AL-7F-1-100U。2
技术特点苏-7是前苏联空军冷战年代最早的大量使用的战术攻击机,投弃炸弹后可当作战斗机进行有限的空战。该型不足之处是挂弹量偏低,航程太短(挂2个副油箱和1000千克炸弹后仅为1380千米),对跑道要求高,不适应土质机场使用,限制了作战设备。但苏-7推重比较大,中高空机动飞行性能不错。3
在当时看来,S-1(C-1)设计方案的结构与系统整合了一系列的创新:在机身 1/4 分割线处后掠 60º 的机翼;全自动控制系统;可调轴流头部进气道;在两翼翼根处各设有一门 30mm 机炮;由 OKB-165 设计局(即后来的留里卡设计局)开发的新的高性能 AL-7F(AЛ-7Ф)涡喷发动机,设计加力推力为 10,000 公斤;工作压力为 210kg/cm² 的液压系统;一套动力控制系统;双室助推器;优化设计的 K-1 弹射座椅;头部进气锥内装有 SRD-5M (CPл-5M)测距雷达,采用 ASL-5HL(ACД-5HД)瞄准具以及其他特征2。
性能数据
|| ||
4
服役事件前苏联共生产了3000多架苏-7,最多时前苏联曾装备1400多架。苏-7还被大量出口,装备的国家有:印度、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富汗、埃及、秘鲁、越南、伊拉克等十几个国家。苏-7目前在俄军中已被淘汰。5
有资料表明,苏-7BM(苏-7БМ)战斗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的型号。该型号也是苏-7 系列中第一种出口型号:1964 年苏联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 12 架苏-7BM(苏-7БМ)。除了捷克斯洛伐克,苏-7BM(苏-7БМ)也被提供给波兰空军。
为向苏联“友好”国家提供战机,设计局于 1960 年代中期开始研制一种专供出口的型号。1966 年 3 月,原型机制造完毕。经验收合格后,1967 年起该机被冠以苏-7BMK(苏-7БМK)的名称投入生产。该型机发动机改为 AL-7F-200,在 1967 年至 1971 年间出口到 7 个国家:阿尔及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印度、朝鲜以及阿联酋。
那些在中东国家空军的飞机在 1967-1973 年的阿以战争期间被投入作战行动,而印度空军的飞机则参与了 1971 年的印巴冲突。虽然这些苏-7 的大部分任务是对地攻击,但也有偶有取得空战战果的例外记录:比如1971 年就有一架印度空军的苏-7 击落了一架巴基斯坦的歼-62。
衍生型号苏-7主要有有以下各种型别:
苏-7原型机;
苏-7Б**:标准生产型;
苏-7БМ:**标准生产型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是飞控及导航设备,换装了发动机等;
苏-7БКП**:**在副油箱挂架后增挂了两台起飞助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取消了机炮,但没有投入使用
苏-7БМК**:**单座型的最新改进型,机体经加强,可携带更多的载荷;
苏-7У**:**串列式双座教练型,装有机炮,顶部有背鳍。
设计局与飞行研究院(FRI)还使用苏-7 进行各种实验研究,主要有:
100 LDU:以苏-7 为平台,以遥控方式测试 T-4(类似 XB-70“女武神”的三倍音速轰炸机)“100”导弹载机与苏-27战斗机的系统。
FL:测试了以苏-7U(苏-7У)为基础的救生系统。
**苏-7IG(C-22I):**1966 年改装的苏-7 可变后掠翼试验机。在机翼外段改为可变后掠角形式,以改善高速与低速飞行之间的平衡。变化范围 25-60度,提高了航程、起落性能及低空飞行品质,是前苏联第一种可变后掠翼军用机,后成为苏-17战斗轰炸机(攻击机)的原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