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病,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正常,唯视力逐渐下降,或视野缩小,甚至失明的内障疾病。多由视瞻昏渺、暴盲等病,失治转变而来。由肝肾气虚,精血衰弱,肝气郁结,玄府郁遏,脏腑精华不能上承于目,或气血两亏,目失滋养所致。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与本病相似。其它眼底病变之晚期,近乎失明阶段亦属本病之范畴。
名词解释青盲是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惟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的眼底退行病变,或继发于多种眼病的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脑部肿瘤也可引起此病。
历史沿革“青盲”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隋代《诸病源候论》对此症作了详细描述,认为青盲之证,眼外部及瞳神、气色、形态无异,仅视物渐糊不明。明代《古今医统大全》认为乃属酒色太过,内伤肾气所致,同时提出应与翳膜遮蒙、瞳神反背相鉴别。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青盲病因有二:一是神失,乃属伤于七情;二是,胆涩系属伤于精血。并指出伤于神失,治疗尤难。
《神农本草经》
青盲多由肝郁气滞,血瘀,精气不能升养于目;或因禀赋不足,纵情嗜欲,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而致神光泯灭。亦有命门火衰,以致脾肾阳虚,精微不化,不能运精于目,或头目外伤,脉络瘀滞,目系受损而致者。
青盲初起视物不清,似有薄纱遮挡,以后日渐加重,犹如隔雾视物,终至失明。但黑睛与瞳神的形态、气色皆如常人。眼底检查,可见到视神经乳头色泽变淡,甚至苍白,血管正常或变细,视乳头边界清晰或模糊,或见视网膜黄斑区色泽紊乱,或有渗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青盲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又名下行性视神经萎缩)、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上行性视神经萎缩三种。
病因头眼部外伤,或肿瘤压迫,致脉道瘀阻,玄府闭塞;情志抑郁, 肝气不舒,玄府郁闭;心荣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竭;肝肾两亏或禀赋不足,精血虚少,不得荣目,致目窍萎闭;脾肾阳虚,精微不化,目失温养,神光渐失,而致青盲。
病机1、肝肾两亏,或禀赋不足,脾肾阳虚,精虚血少,不得荣目,目窍萎闭,郁遏不畅,神光遂没。
2、情志抑郁,肝气不舒,经络郁滞,目窍郁闭。神光不得发越。
3、头眼外伤,目系受损,或脑部肿瘤压迫目系,致脉络瘀阻,目窍闭塞而神光泯灭。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视力逐渐下降,视野逐渐缩小。
2、视盘色泽变淡或蜡黄或苍白。
3、视觉电生理检查或头颅CT检查有助于诊断。
病证鉴别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患眼外观虽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本病失治可导致青盲。
相关检查1、眼部检查:眼外观如常,检查眼底可有如下改变:(1)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盘色苍白,边界清楚,血管正常或变细,筛板明显可见;(2)继发于视盘或视网膜炎症的视神经萎缩可见视盘色灰白,边界不清,筛板不显,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充盈或变细,视盘附近血管可伴有鞘膜;(3)继发于视网膜变性之视神经萎缩可见视盘色蜡黄,边界稍模糊,血管变细,视网膜色素沉着或散在萎缩病灶。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波峰时延长或振幅严重下降。
(2)头颅CT检查:排除或确诊有无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视神经等。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总的病机为目中玄府闭塞,不外是虚、实、虚实兼夹三类,本着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对症治疗,开通玄府应贯穿于各证型之中。有的青盲病出现于西医的中枢神经病变中,如颅内肿瘤,脱髓鞘病变等疾患。因此在青盲初患之时,即应请神经科详细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所致,以免延误病情。
治疗原则常以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益气养血,补肝益肾为治则。
证治分类(一)肝肾阴虚
症状:视物日渐昏蒙不清,或自觉眼前有大片黑色影遮挡,渐渐失明。双目干涩,腰酸,头晕耳鸣。目外观端好,瞳神内无障翳气色可辨。舌红,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生地、当归、丹皮、泽泻、茯神、五味子、山萸肉、柴胡。
(二)肝气郁结
症状:双目同时或先后发病,视物日渐模糊不清,或眼前有大片黑影遮挡,病情日渐加重,双目不辨人影,重者不分明暗。自觉目珠转动时有牵拉痛或眉棱骨痛,目外观俨如好人。性情急躁,或抑郁不舒,胸胁胀满,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丹皮、山栀、白术、茯苓、青皮、甘草。
(三)气血两亏
症状:双目日渐模糊,甚则失明,目外观端好。面色晄白或萎黄,少食懒言,乏力自汗,纳谷不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涩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柴胡参术汤(验方)。
常用药:人参、白术、白芍、当归、川芎、熟地、柴胡、青皮、灸甘草。
(四)肾阳不足
症状: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眼前有大片暗影遮挡。身冷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萎遗精,女子带下清冷。舌淡质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益精明目。
方药: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肉桂、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菟丝子。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肾俞、光明、睛明、合谷、瞳子髎、球后、攒竹等穴,每次选3~4穴,辨证补泻施针。
转归预后青盲预后不好,应及早进行中西结合治疗,且应持之以恒。
预防调护1、慎用对视神经有毒害作用的药物,如乙胺丁醇、奎宁等。
2、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做好劳动保护。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清泉 -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