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不连续面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释义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1

一级不连续面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

在所有不连续面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称为一级不连续面:

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2

2、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此外还有5个次级不连续面,可以把地壳、地幔与地核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圈层构造。1

次级不连续面地壳分为两层,上层花岗岩层(A'层),下层玄武岩层(A"层),A'与A"层之间地震波略有变化,存在一个次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深度说法不一致,大致有10公里、15公里、20公里三种说法。

地壳之下是地幔。地幔分B、C、D三层,B层又分为两层,上面一层叫B'层,又叫盖层,因主要成分与橄榄岩相似,又叫橄榄岩层。橄榄岩层与地壳的玄武岩层、花岗岩层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B层的下层是B"层,又叫古登堡低速层,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明显降低。因其岩石熔化并局部熔融,又叫软流层或软流圈。B层之下是C层,B、C层之间存在一个次级不连续面---拜尔勒面,深度大约在地面以下400公里处。C层又叫过渡层,深度为地面以下400~670公里,一说410~1000公里,B层与C层合起来叫上地幔。地幔C层之下是D层,D层叫下地幔。C、D两层之间有一个不连续面叫雷波蒂面,是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面。

地幔之下是地核,分为E、F、G三层。E层叫外地核,F层叫过渡层,G层叫内地核。也有人不承认过渡层的存在,把E、F两层合称外地核。外地核为液态,内地核为固态(一说是超固态,即电子简并态)。F层与G层之间有一个不连续面,叫做莱曼面,深度有两种说法-5150公里或5200公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