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挫折-攻击假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挫折-攻击假说表明挫折先于攻击行为。这一理论指出挫折引发攻击行为,因为当我们目前的行为被打断,或者我们无法达到目的时,我们采取攻击行为的动机就会增加。

早期理论观点挫折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多拉德认为,挫折是个体对目标作出的反应受到干扰时所产生的状态。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多拉德等人还提出,直接的身体和语言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当直接攻击到阻碍或抑制时,个体也可能采取其他形式的攻击,比如散布流言蜚语等。这种替代性攻击不仅发生在攻击的形式上,而且还可能发生在攻击的对象上。比如,当挫折的来源即攻击的对象不在身边或害怕攻击之后自己会受到惩罚时,个体会替代性地攻击其他目标。在他们看来,挫折和攻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早期经典实验一项关于挫折攻击论的经典研究出现在1941 年。研究者给一群小孩展示了满屋子的玩具,但是没有允许所有小孩立刻玩这些玩具。研究者发现被推迟了玩玩具时间的小孩随之变得受挫。一旦他们被允许玩玩具,他们在玩耍时会采取更富有攻击性的行为。

理论修正随后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支持这一理论。因此,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挫折单独导致了攻击行为,或者认为攻击行为总是由挫折引起的。

伦纳德·博考维茨( Leonard Berkowitz)修正了挫折攻击论,引入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是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这种挫折产生的消极情感(如愤怒),确实能够引起最初的攻击倾向和准备性,但会不会产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一系列因素。他发现挫折产生愤怒,愤怒能导致攻击行为,但也并非总是如此。

其他研究相对剥夺(Merton& Kitt,1950; Crosby,1976;Bernstein& Crosby,1980)是能导致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我们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且感到某些东西被剥夺时,我们会经历相对剥夺,进而导致挫折感。1992 年,四名白人警察因疯狂殴打超速行驶的黑人青年罗德尼·金而被起诉,无罪释放后引发洛杉矶骚乱,这场骚乱就是被相对剥夺所激起的( Brush,1996;Miller,2001)。这一地区的经济衰落引起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和受挫感,尤其对于这一地区遭受经济衰退冲击的低收人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在案件的最终裁定被公布后,洛杉矶的居民被深深地刺激了,这与他们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一道让他们感到不公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