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当婴儿遇到陌生人递过的一个玩具时,当爬到视崖中间平地和深崖的交界处时,婴儿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他们会抬起头来看母亲,试图从母亲面孔上搜寻能够帮助确定当前情境的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婴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包括了四个相互连接、逐步递进发展的水平(Klinnert,Campos, et al., 1983):水平1,无面部知觉(0~2个月);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8个月到10个月)。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时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接触事物扩大,遇到环境中的陌生、不确定的事件和情境的机会迅速增加,婴儿需要从母亲面孔上寻找信息、理解和评价情境,以确定自己的反应,这使得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不断提高。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Saarni,Miunne & Campos,1998)。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或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和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儿起作用,导致婴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儿的探索和操作,阻碍其智力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