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主张,个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观察的对象来自周围环境、他人以及各种媒体。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的实际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义。
简介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和两位教师。194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深受行为主义学派和学习理论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与之前的行为主义理论相比,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认知因素在人类社会学习中的作用,因此班杜拉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不同意人类社会学习是由刺激—反应的联结所形成的行为主义观点,也不同意是由人的内部认知过程所决定的认知理论观点,而是对两种理论进行综合,试图从外在条件、内在认知因素两方面来解释人类社会学习。班杜拉认为,那种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而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①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简言之,就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直接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以及榜样所接受的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以榜样所接受的强化为强化的。班杜拉把这种强化对学习者的影响称做“替代强化”。例如,幼儿看到同伴因讲礼貌而受到表扬时,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当他看到同伴因骂人而受到惩罚时,就会抑制骂人的冲动。
②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
注意过程就是人们观察榜样的整个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它涉及观察者对榜样的注意、认知和区别其反应的特征。要模仿一个榜样,首先要注意这个榜样的行为,所以,注意过程在观察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它影响观察学习的发生和内容,也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保持过程指观察者若要成功地模仿榜样的行为,就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先前观察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视觉表象,也可以是言语符号。视觉表象指观察到的事物没在眼前时,头脑中保持的对该事物的映象。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表象来保持观察到的行为。当观察榜样动作的同时加以言语提示,会大大提高儿童的模仿效果,比如一边做操,一边说动作要领。
运动复现过程指在观察、保持了榜样行为之后,儿童接下来就需要把头脑中保持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在现实生活或游戏中表现出来。要复现行为,必须拥有复现行为的能力。比如,一个人能记住乔丹某次精彩扣篮的全部细节,但仍然无法将动作复现出来。除非他具有和乔丹相当的篮球运动能力才有可能。对行为的复现往往不是一次到位的,最初的尝试可能遭到失败。经过反复练习和不断调整,儿童对行为或动作的把握会越来越准确。
动机作用过程就是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人们获得了榜样的新行为,但不一定马上就表现出来,就能操作。人们是否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操作出来,这主要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③强化的种类。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之分。
直接强化是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例如,幼儿园小朋友做一件好事,老师就给他一朵小红花,激励小朋友做好事的动机。
替代强化是观察者自己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他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例如,幼儿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时,就倾向于模仿这类行为;当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惩罚时,就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自我强化是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他认为自己或榜样的行为合乎标准时就给予肯定的评价,不符合标准时则给予否定的评价,这样儿童就能够对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观念和个性。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社会化过程就是儿童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学习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行事,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员的过程。在社会学习中,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班杜拉十分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攻击性。班杜拉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以66名幼儿园儿童作为被试,把他们分成三组,令他们观看示范者对一个玩具娃娃表现攻击行为。a奖赏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赞扬;b惩罚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谴责;c无强化组:只有示范者表现攻击行为。然后让三组儿童在同样情境中玩10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现奖赏组的儿童和无强化组的儿童攻击行为要远远高于惩罚组儿童。这可以看出榜样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自动模仿反应仍然有较高的水平。
然后,告诉儿童如果他们模仿示范者行为就会得到奖赏,再记录他们的表现,结果发现三组攻击行为差不多。说明模仿反应的获得是不受示范者是否受到强化影响的。惩罚组儿童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在有诱因情况下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说明惩罚组儿童已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攻击行为,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替代惩罚只是阻止了新行为的操作,而并没有阻止新行为的习得。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否及何时表现,决定于儿童对行为后果的预期,认识过程起了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当儿童用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攻击性时,比如竞技运动、自我防卫等,成人就表扬、奖励儿童;当攻击性以社会不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时,比如打架、骂人、破坏财物等,成人就制止、责罚儿童。这样就会增强儿童模仿得到正面强化的行为的动机和频率。
②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具体是指分享、合作、帮助等利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采用训练、斥责等方法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几乎没有效果。强制命令或许能一时奏效,但效果难以持久。只有正面的榜样示范才对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和表现有持久且有力的作用。
此外,班杜拉还研究了性别作用和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的学习,特别是模仿作用获得的。研究发现,儿童倾向于模仿和自己性别相同的成人的行为。
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人格就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行为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他对环境榜样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对观察的榜样的认识,依赖于人活动的内部诱因。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三因素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呈三角模式。环境的影响只是潜在的现实,它是否发挥作用决定于人的主体条件和行为。班杜拉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着人影响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存在着对这种自我定向的限制。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能作用于环境,主动影响环境。人能通过符号作用,超越现实,对未来有所预测。
人的认知就是在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具有认知能力,自我调节系统才能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接受环境信息,有选择地反应这些信息,不断地形成和改变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形成人的个性的差异性。所以一个人可以反应此活动,也可以抑制操作此活动;在同样场合,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另一个人也可以那样做。
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相互作用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人格的形成由这三种因素决定。
评价20世纪60年代后期,心理学领域进行着一场“认知革命”,行为主义逐渐淡出心理学的主导地位。班杜拉的理论正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它给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乃至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班杜拉主张,个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观察的对象来自周围环境、他人以及各种媒体。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的实际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给儿童树立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榜样,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必须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
但是,也有理论家认为,班杜拉的理论完全忽视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否认由于遗传、智力和知识差异而引起的个体差异。
班杜拉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他的整体研究仍然是围绕儿童的行为学习进行的,没有给予认知因素充分的重视。所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仍属于行为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较华生和斯金纳的理论更为先进的行为主义理论,开辟了行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