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痛风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这些痛风石可造成痛性的、覆盖皮肤的结节。常见于关节软骨、滑囊、耳轮、腱鞘、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组织和肾脏间质等处,引起相应的症状。
病因及常见疾病

痛风石可见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由于嘌呤代谢障碍产生尿酸过多,尿酸盐以细小针状结晶沉积于软组织,产生慢性炎症及异物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肿。周围被上皮细胞、巨核细胞所包围,有时还有分叶核细胞的浸润,形成异物结节。
痛风石最常见于耳轮,可能与耳轮处血液偏酸有关。亦多见于足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少数患者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和心肌。在关节附近的骨骼中侵入骨质,形成骨骼畸形,或使骨质遭受损毁。这种痛风结节也可在关节附近的滑囊膜、腱鞘与软骨内发现。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鸡蛋。触诊有砂砾感,偶尔透过皮肤可以看见黄色的晶体。
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

检查1.血尿酸测定
男性血尿酸值超过7mg/dl(416μmol/L),女性超过6mg/dl(357μmol/L)为高尿酸血症。
2.尿尿酸测定
正常饮食下,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800 mg为尿酸生成增多。低嘌呤饮食5天后,24 小时尿尿酸排泄量>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约占10%);<300 mg提示尿酸排泄减少(约占90%)。这项检查对有痛风家族史、年龄较轻、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伴肾结石的患者更为必要。
3.尿酸盐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表现为负性双折光的针状或杆状的单钠尿酸盐晶体。急性发作期,可见于关节滑液中白细胞内、外;也可见于在痛风石的抽吸物中;在发作间歇期,也可见于曾受累关节的滑液中。
4.影像学检查
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放射学改变;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可见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造成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边界较清,相邻的骨皮质可膨起或骨刺样翘起。重者可使关节面破坏,造成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甚至病理性骨折;也可破坏软骨,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及继发退行性改变和局部骨质疏松等。
5.超声检查
受累关节的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积液、滑膜增生、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关节内或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及钙质沉积等。超声下出现肾髓质特别是锥体乳头部散在强回声光点,提示尿酸盐肾病,也可发现X线下不显影的尿酸性尿路结石。
6.其他实验室检查
尿酸盐肾病可有尿蛋白,浓缩功能不良,尿比重1.008以下,最终可进展为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等。

鉴别诊断需要进行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的鉴别;痛风石关节病变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蜂窝织炎、假性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等相鉴别;反复发作的肾结石要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多发性结石相鉴别。

治疗原则严格的饮食控制只能使血尿酸值下降1~2mg/dl(1mg/dl=59.5μmol/L)),目前主要采用溶解和排泄尿酸盐、降尿酸药和手术等方法治疗。
1. 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盐的溶解和排泄,尤其对于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多吃碱性食物和合理应用碱性药物。维持pH6.2~6.8利于结晶排除。
2.应用降尿酸药物
一般降尿酸药在下列情况下应用:每年发作2~3次以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著升高>9mg/dl(535μmol/L))者,有痛风家族史者。目前非布司他和立加利仙是主要的降尿酸、减少痛风石药物,保持尿酸低于300μmolㄍL可以减少痛风石。
3. 手术疗法
手术切除痛风石并不能根治痛风石,手术治疗只用于痛风石影响关节功能、压迫神经、影响脏器功能的患者。可切除因尿酸盐侵蚀的坏死指(趾)或矫正畸形的关节;切除巨大的痛风石以减轻肾脏负担。手术宜在血尿酸正常后进行,为防止手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在术前、术后1周内服用非甾类抗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