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勒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勒鱼,中药名。为鲱科动物鳓鱼Ilisha elongata (Bennett)的肉。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及台湾均有分布。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噤口不食,心悸怔忡。

别名鳓、鲞鱼、鲙鱼、白鳞鱼、克鳓鱼、火鳞鱼、快鱼、力鱼、白力鱼、曹白鱼。

入药部位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开胃,养心安神。

主治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噤口不食,心悸怔忡。

相关配伍1、治慢性腹泻:鳓鱼1条,葱、姜各适量,煎汤,食肉饮汁。(《中国动物药》)

2、治心悸、怔忡:鳓鱼1条,焙干研末。每服5g,日服2次。(《中国动物药》)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每次5g,或煮食。

使用注意不宜多食。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风,醉者更甚。”

采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捞,捕后,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体很侧扁,一般体长约40cm,大者可达49cm。头中等大,头上部通常有2条低隆的嵴。吻短,略上翘。眼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1/2。口小,口裂近垂直,上颌骨末端圆钝。下颌发达,上下颌、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盖膜彼此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较粗(11-12)+(23-24)。体被薄圆鳞,纵列鳞52-54,横列鳞15。无侧线,腹部窄而尖,有锯齿状的锐利棱鳞,腹鳍前为23-27;腹鳍后为12-15;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腑鳞。背鳍15-17。臀鳍48-50,其基底长约为背鳍基长的4倍。胸鳍16-17,向后伸达腹鳍基。腹鳍甚小,位于背鳍前下方。尾鳍叉形,下叶略长于上叶。体背黄绿或蓝绿色,体侧银白色。背鳍、胸鳍和尾鳍黄绿色。其他各鳍色淡。

生长环境为近海回游性中上层鱼类,主食桡足类、头足类及鱼类等小动物。每年春夏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河口一带泥沙底质的浅水产卵,卵浮性,卵径2.2-2.4mm,怀卵量14万-16万粒。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及台湾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1、《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滋补强壮,用于心悸怔忡,慢性腹泻。”

2、《中国动物药》:“养心安神,补脾强胃。”

附注鳓鱼鳞含有丰富的油脂,清蒸时可不去鳞。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