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槐子丸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槐子丸,学名牛蒡。菊科牛蒡属植物。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由于瘦果和根入药,各国各地亦有普遍栽培。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肝虚风邪所致目偏视。

形态特征槐子丸1,牛蒡,又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

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

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

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分布范围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

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

一般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茎叶(牛蒡茎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主要价值采集

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

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生用或炒黄用。

药材: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

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

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

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

无臭,味微苦。

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制作方法

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化学成分

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