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郁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引起气机郁滞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二是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等,都能导致气机郁滞;三是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辨证要点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常用中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常见病证1.便秘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暖气呃逆,食少纳呆,肠鸣矢气,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化。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常用方剂:六磨汤加减。
常用中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2.郁证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腧穴肝俞、膻中、中脘、足三里、公孙、太冲,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预防调护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
2.医务人员深人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对郁证患者,应做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
转归预后本病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必须重视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防其病情反复波动,迁延难愈。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伟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