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咽喉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咽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咽喉部的恶性肿瘤。以咽喉异物感或疼痛、声音嘶哑、咳痰带血、颈部恶核为主要症状,若肿块阻塞声门,可出现喉鸣及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其中发生于口咽部与喉咽部者称喉菌,发生于喉部者称喉菌。咽菌与喉菌在发病部位及临床症状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大致相同,故一同论述。

名词解释咽喉菌是指发生于咽喉部的恶性肿瘤。以咽喉异物感或疼痛、声音嘶哑、咳痰带血、颈部恶核为主要症状,若肿块阻塞声门,可出现喉鸣及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咽喉菌是指发生于咽喉部的恶性肿瘤。

病因引致成癌的病因复杂,有情志不遂,邪毒外犯,饮食所伤,不良嗜好,年老气虚等,以致肝、脾、肾等脏腑发生病理变化而致病。

病机1、肺热郁蒸,痰热互结

素有痰热,复受外邪侵袭,内外邪热壅结于肺,火毒循经上炎,蒸灼咽喉,痰热交结,壅结于咽喉而成肿块。

2、脾胃热盛,火毒内困

由于饮食不节,长期嗜烟酒,过食辛热炙煿、肥甘厚腻之品,致脾胃积热,火毒内困,交结于咽喉,痞塞脉络,形成肿块。若脾胃积热,湿浊不化,湿热交结,阻滞咽喉,亦可形成肿块。

3、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由于情志不遂,忧思恚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郁日久,气血凝滞经络,结聚成块。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病史:可有嗜烟酒或不洁气体吸入史,长期咽喉不适、反复咽痛或声嘶病史。

2、临床症状

(1)咽菌:初起仅有咽喉不适感,随着肿块增大,咽喉常有梗阻及微痛,有时可引起咽痛加剧,以致耳痛、头痛、面部麻痹、张口困难、呛咳等。

(2)喉菌:主要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吞咽梗阻等症,晚期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

病证鉴别喉癣:咽喉干燥疼痛,如有芒刺,吞咽尤甚,甚则吞咽困难,或有声音嘶哑,全身可有咳嗽、潮热、盗汗、咯痰不爽、流涎口臭等症状。局部检查:咽部或喉部肌膜上可见灰白色或红色斑点状溃疡,边缘不整齐,或有粟粒状小结节。肺部X线检查可见粟粒型或浸润型肺结核特征性影像。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喉核、软腭、会厌、喉室或披裂等处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布有血丝,或见肿物溃烂,有污秽分泌物附着,晚期则声带固定,喉摩擦音消失,颈部或有恶核。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物的浸润范围。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因患者素有痰热,复受外邪及各种不良刺激,内外邪热搏结于肺,痰热上攻,交结于咽喉而成肿块;肿块堵塞于咽喉,故咽喉异物感,或有声嘶;肺热痰盛故咳嗽痰多;热伤脉络,则痰中带血;痰浊结聚,故颈部或有恶核;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滑略数均为痰热之证。

由于火毒困结脾胃,热毒上攻咽喉,困结喉间,痞塞脉络而形成肿块;肿块阻塞于咽喉,故咽喉疼痛不利,或声音嘶哑;火毒内困,炼津成痰,痰热交结,故咳嗽痰多,或痰中带血;热毒灼腐,故肿物溃烂、表面有污秽腐物,甚则口流臭涎;肿物堵塞喉间可致呼吸困难,气喘痰鸣,肿块压迫脉络则致张口困难,伸舌不便,或耳聋耳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为胃腑结热;舌质红或红降、舌苔黄燥、脉弦滑数为脾胃热盛之证。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致气血凝聚,结成肿块;肿块阻塞脉络,故咽喉哽哽不利、头痛剧烈;肿块堵塞喉间故声音嘶哑、气喘痰鸣或呼吸困难;气滞血瘀,故肿块凹凸不平,血丝缠绕,易出血;肝郁气滞故胸闷胁痛,耳鸣,舌现瘀点、紫斑,脉弦。

治疗原则在治疗过程中,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以毒攻毒,或活血祛瘀,或苦泄热毒,均宜酌情选用,灵活施治。本病属邪实证,往往因气血耗尽而死亡,应着重健脾培元,补养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证治分类内治

(一) 肺热郁蒸,痰热互结

症状:咽喉堵塞感及微痛不适,或声嘶,咳嗽痰多,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滑略数。检查见咽部或喉部肿块色淡红,有分泌物附着,颈部或有恶核。

治法:清肺泄热,化痰散结。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瓜蒌仁、杏仁、陈皮、枳实、黄芩、茯苓。

(二) 脾胃热盛,火毒内困

症状: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头痛剧烈,或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咳嗽痰稠,痰中带血,甚则张口困难,伸舌不便,口臭流涎,呼吸困难,气喘痰鸣。全身或见口干口臭,或耳聋耳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降,苔黄燥,脉弦滑数。检查见咽部或喉部肿物如菜花状,表面有污秽腐物,颈部或有恶核。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马鞭草。

(三)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症状:咽喉哽哽不利,吞咽困难,头痛剧烈,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甚则气喘痰鸣,呼吸困难。全身症见胸闷,胁痛,耳鸣,舌质红或瘀点、紫斑,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涩或弦缓。检查见咽部或喉部肿块凹凸不平,色暗红或有血丝缠绕,触之易出血,颈部或有恶核。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散结。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甘草、桔梗、生地、当归、玄参、柴胡、枳壳、赤芍、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王不留行、丹皮、泽兰。

外治

1、吹药:可用药物粉末吹患处,如麝香散等,有清热解毒、袪腐散结、生肌止痛的作用。

2、含漱:腐烂流臭涎者,可用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水漱口。

其他疗法根据病变范围及病理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转归预后喉菌如能早期诊断,早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预后尚好。咽菌大多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1、注意精神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思虑等过度的精神刺激。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节制烟酒,忌食发霉、有毒食品。

3、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有毒及致癌物质外溢,加强个人防护。

4、有病及早治疗,以免迁延日久转化为癌,开展肿瘤的普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文献摘要1、《咽喉经验秘传·喉症用药细条》:“喉菌因忧郁血热气滞而生,妇人多有患之者,状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于喉旁,难速愈。”

2、《重楼玉钥续编·诸证补遗》:“喉菌,状如浮萍,生喉旁,忧郁气滞使然。”

1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