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胞瘀痛,中医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振胞瘀痛是因眼部被钝器撞击后,瘀血内停所致;以胞睑肿胀、色青紫、瘀痛难睁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本病西医学称眼睑挫伤。
名词解释振胞瘀痛是指外伤后胞睑青紫肿痛,睑重难睁,重者瘀血可渗入另侧胞睑内,使呈青紫色。相当于西医学的眼睑外伤。
历史沿革1、《龙树菩萨眼论》有“眼忽被物撞打着睛出,眼带未断,当时内入眶中”以及“眼因物撞刺作翳”等记载。
2、《太平圣惠方·眼被物撞打诸方》有白睛瘀血的记载,并记载有因针拨内障引起血灌瞳神的手术性外伤。
3、《世医得效方·眼科》在“被物撞打”中,认为外可伤眼睑,内可伤瞳人。
4、《秘传眼科龙木论》论述的“血灌瞳人外障”主要由外伤引起。
5、《古今医统》在“打撞伤损”中记载了“积血注目”“眼眶内瘀血”的伤情。
6、《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专立了“物损真睛证”“振胞瘀痛”“触伤真气”“惊振内障”等。
7、1964年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根据致伤原因和眼珠是否穿破,分为“撞击伤目”与“真睛破损”两大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病西医学称眼睑挫伤。
病因1、工厂:皮带、工具、金属板、木板、高压液体或气体。
2、农村:树枝、土块。
3、日常生活:球击、拳击、碰撞。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有眼部被钝器撞击史。
2、上睑或上下睑呈青紫色肿胀,疼痛难睁,或见穹窿部白睛溢血。
3、扪及眼睑肿胀处有捻发音,眶缘有高低不平,多为眼眶壁骨折。
4、伤后24小时出现下睑皮下出血,及鼻侧球结膜下出血,合并口、鼻、耳出血者,多为颅底骨折。
5、疑有眼眶或颅底骨折者,可作X线摄片或CT检查。
病证鉴别1、凝脂翳:因风热邪毒入侵所致。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细菌性角膜炎。
2、血灌瞳神:是因目内之血不循经,溢于瞳神前后所致。以视力骤降,眼前阴影飘荡,窥不进眼底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前房积血或玻璃体积血。
相关检查眼部检查:根据受力大小及着力点部位的不同,可能出现眼睑肿胀,皮下出血,瞳孔散大,前房积血,虹膜根部断离,前房角后退,晶体不全脱位或全脱位,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脉络膜破裂,视神经挫伤,视神经管骨折,眼眶骨折等。但以前房积血和外伤性瞳孔散大最常见。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中医认为本病系暴力伤络,血溢脉外,临床多分期论治,初期以凉血止血为主,方宗四物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期以活血祛瘀为主,方宗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生地、当归、川芎、车前子、泽泻等;后期以养血和血为主,方宗四物汤加减,药用熟地、当归、川芎、五味子、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等。
治疗原则内、外治结合。
证治分类(一) 络伤出血
症状:眼睑瘀肿;或球后出血,眼球突出;或白睛瘀血;或血灌瞳神;或眼底出血等。
治法: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方药:祛瘀汤加减。
常用药:归尾、赤芍、桃仁、泽兰、丹参、川芎、郁金、生地、旱莲草、仙鹤草。
(二) 气滞血瘀
症状:黑睛混浊,或眼底水肿,或其它部位受伤,视力剧降,眼珠刺痛、胀痛等。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其他疗法1、手术:眼睑裂伤需酌情仔细缝合。泪小管断裂须即刻做吻合术。晶体脱位致眼压增高,须摘除晶体。视神经管骨折应及时做视神经减压术。
2、前房出血的治疗:半坐位,卧床休息,必要时遮盖双眼。早期用止血剂。后期用抗凝剂,溶血栓剂。注意眼压情况,眼压升高48h不达正常者,须做前房穿刺术。
3、全身治疗:玻璃体积血,早期用止血剂,后期用血栓通、尿激酶等治疗。半月左右仍无好转者,应行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震荡伤者,可口服激素、消炎痛、地巴唑、烟酸等。
转归预后撞击伤目预后的好坏,取决于伤势的轻重以及受伤的部位。伤势轻而未及眼珠者,一般不影响视力。伤势重而及眼珠者,可对视力造成永久损害。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1、注意休息,避免活动过多。
2、血止后积极热敷。
3、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眼外伤。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扫码下载APP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