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桡侧腕区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操作方法为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1。
腧穴释义太渊:太,指大的意思;渊,指深的意思。此穴为肺经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脉气大会于此,博大而深,故名。2
腧穴定位简便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或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2
解剖定位当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3
功能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能作用补肺益气,止咳化痰,通经复脉 此穴为肺经之输穴,五行属性属土,土能生金,故是手太阴肺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加上又是肺经之原穴,为肺经之原气流注之处,故此穴擅长补肺虚,即可补肺气之亏损,又可滋肺阴之亏耗,可治疗久病体弱,肺虚诸证。肺主气,以助心脉行营血,因此穴居寸口,肺朝百脉,此穴又是八会穴之脉会,是脏腑脉气会聚之处,有调气血,通血脉,助心脉搏动之功,故可用于心脉瘀阻的心痛心悸、无脉症。因此穴位于腕部,可舒筋利节、通经活络,故可治疗手腕疼痛无力。4
主治病证咳嗽气喘、痰多气短,咯血胸痛、咽干咽痛;心痛心悸、无脉症;手腕疼痛无力。4
配伍应用咳血:太渊、尺泽、鱼际、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呕血:太渊、神门、太冲、行间、鱼际(《针灸资生经》)。
臂内廉痛:太渊、经渠(《备急千金要方》)。
顿咳:太渊、四缝、合谷、少商(《针灸治验录》)。
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太渊、俞府、风门、膻中、中府、三里(《针灸大全》)。
掌中热:太渊、列缺、经渠(《神应经》)。
烦怨不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神应经》)。
牙齿疼痛:太渊、列缺、人中、颊车、吕细、合谷(《针灸大成》)。
呕吐:太渊、大陵、乳根、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庭(《针灸逢源》)。5
保健养生经常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渊,每次1~3分钟,可以补肺气、利心脏,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保健心脑血管,预防心肺疾患。6
腧穴操作针刺
直刺0.2~0.3寸,局部麻胀;针刺时避开桡动脉。2
艾灸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因靠近桡动脉,不宜瘢痕灸。2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7
现代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太渊穴对肺功能有明显调整作用,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针刺太渊对肺通气功能障碍者的肺功能,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的比值,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针刺疗数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太渊有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的脉会,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于血压的调整也有较好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穴对Ⅲ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82
古文摘录定位记载《灵枢·本输》:鱼后一寸陷者中。
《针灸甲乙经》:在掌后陷者中。
《难经集注》虞庶注:在手鱼际间,应手动脉。
《针灸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9
主治记载《针灸甲乙经》: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嗷呼,胃气上逆,胸痛;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
《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腹胀;眼疾。
《类经图翼》:噫气、咳血;烦躁狂言,不得卧,目痛,生翳赤筋;肩背痛引臂髀;溺色变,遗矢无度。
《医宗金鉴》: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
《循经号穴编》引别录云:头目面肿痛,牙疼。9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翟煦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