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绵土是由黄土母质经直接耕种而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因土体疏松、软绵,土色浅淡,故名。实质为土质初育土。其主要特征是,剖面发育不明显,仅有A层及C层,且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土壤侵蚀严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其中以甘肃东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面积较广。宁夏南部、河南西部和内蒙古境内也有分布。常和黑垆土、灰钙土等交错存在,是黄土高原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
简介【土壤类型】:黄绵土【汉语拼音】:huang mian tu
【全N含量】:0.54-1.74
【全P含量】:0.55-0.66
【全K含量】:17.83-18.74
黄土母质经直接耕种而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因土体疏松、软绵,土色浅淡,故名。主要特征是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侵蚀严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以甘肃东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面积较广。常和黑垆土、灰钙土等交错存在。土层深厚而性状松脆的黄土母质,在不良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以及强烈的侵蚀作用影响下,其成土过程速度远远落后于侵蚀过程,因而土壤停留在母质状态。由于原有土壤剖面逐渐被剥蚀,熟土层无法保存,通过耕作又逐年从母质中补充生土,因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全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pH7.5~8.5)。土壤主要由0.25毫米以下颗粒组成,细砂粒和粉粒占总重量的60%。可耕性好,适耕期长,雨后能立即耕作。土色浅,比热小,土温变幅大。1
黄绵土可分3类一、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低,呈强石灰性反应,土层软绵,透水性及可耕性良好;
二、黄土,土质砂粘相宜,有一定团粒结构,无盐渍化特征,渗水性强,保水保肥能力较好,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
三、白绵土,土质较粗,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差,有机质缺乏,风蚀、水蚀都较严重。
分布环境黄绵土分布于温带、暖温带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年平均温度7~16℃,年平均降雨量20D~500mm,集中于7~9月,多暴雨,年蒸发量800~2200mm,干燥度大干1。然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原,乔木主要是阔叶树种,有栎、榆、洋槐,并间有油松、柏等,多为次生旱生中幼年林,林相残败;草本主要为禾本科草类和冷蒿、胡枝子、地椒、甘草等,生长较稀疏。地形为黄土丘陵地和台地等以及这些黄土地貌区的川台地、洞地等非地下水浸润区。母质为黄土性物质,疏松多孔。黄绵土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坡度大,雨量集中,植被稀疏,加之黄土抗蚀力弱,是造成土壤强烈侵蚀的主要原因。1
成土环境母质特征黄绵土母质为第四纪风成黄土。黄土在沉积过程中,由西北向东南,风力渐细。沉积颗粒逐渐变细。包括马兰黄土和高石黄土两大部分。马兰黄土几乎覆盖整个地面,厚度一般10-20米,最厚达60米以上。按颗粒粗细,自西北而东南依次分布砂黄土、绵黄土和细黄土三个颗粒分异带。离石黄土出露面积不大,仅见于沟壁,沟坡和个别丘顶,厚度约50-60米,土层中夹有几层到十多层1-2米厚的褐色古土壤层带,土质较紧实。黄土母质特性对黄绵土的性状与肥力状况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黄土层深厚疏松,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抗冲性弱,在缺少植被覆盖下,易遭受水蚀和风蚀;富含碳酸钙,在半湿润和半干旱生物气候影响下,钙有轻度淋移与淀积;矿物组成均一。
地形因素黄土高原海拔700-1500米,分别切割成塬、梁、峁(割切丘陵)状,小地形发育明显,分别作坡、间、台、弯塌、沟谷等。不同地形,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分重行分配,其土壤养分状况也有明显差异。塬面、垌地、台地,地形平坦,侵蚀轻微,土壤水分、养分条件较好,土壤相对肥沃:坡地侵蚀强烈,土壤养分含量低,土质贫瘠。土壤温度差异是阳坡高于阴坡,而土壤水分则是阴坡优于阳坡,沟谷底部水分条件好,但较阴凉,土温较低。?
黄绵土区地广人稀,宜农、林、牧并举,需修筑梯田,挖沟打坝,积蓄秋雨,控制水土流失,深耕多施有机肥以加厚土层。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0.5%,矿质养分丰富。
土壤形成土层深厚而性状松脆的黄土母质,在不良的耕种和经营方式以及强烈的侵蚀作用影响下,其成土过程速度远远落后于侵蚀过程,因而土壤性质停留在母质状态。倘每亩土壤流失指数如以0.83吨/年计算,则每亩每年需要形成830千克土壤物质才能补偿土壤的流失量。而黄土塬区一般土壤的实际平均流失量为3300~6500千克/亩,黄土丘陵区为6500~1300千克/亩,相当于土壤形成速度4~8倍或8~15倍。由于原有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逐渐被剥蚀,熟土层无法保存。通过耕作又逐年从母质中补充生土,因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只能保持黄土母质的基本特征。
黄绵土的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生草的淡色腐殖质积累、耕种熟化和土壤侵蚀三方面。在自然草本和灌木疏林植被下发育的黄绵土,侵蚀减弱,表层具有植物根系,枯枝落叶残留层,形成有机质层。剖面由有机质层和黄土母质层构成的AC型,层次过渡明显,并有碳酸钙的轻度淋溶,可见霜粉状、斑点状或短条状的碳酸钙新生体,但无钙积层形成。
在耕种条件下,一方面进行着耕种熟化,另一方面又发生着土壤侵蚀,土壤形成处在熟化-侵蚀-熟化往复循环的过程中,特别是由于气候干旱和生物过程不强,就延缓了剖面的发育,所以土壤始终处在幼年发育阶段,剖面由耕层和黄土母质层组成,即Ap-C型,无明显淋溶沉积层。1
基本性质剖面形态黄绵土的剖面为A-C土体构型。在自然植被下,具有有机层,厚度10~30cm,颜色为灰棕色(风干土10YR5/4)或暗灰棕色(风干土10YR3/3),粒状、团块状结构,其下为母质层,稍有碳酸钙的淋溶淀积。通常林地比草地有机质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暗,结构发育好。
在耕作条件下,黄绵土因侵蚀较强,耕层比较薄,一般15cm左右,有的陡坡耕地不足10Cm,颜色为淡灰棕色(风干土10YR6/4),碎块状结构,耕层以下为黄土母质层,但在塬地、川台地和久耕梯田,略有犁底层发育。
物理、水分性质黄绵土的颗粒组成以细沙粒(0.25~0.05mm)和粉粒(0.05~0.005mm)为主,约占各级颗粒总数的60%左右,同一剖面各层颗粒组成变化不大,仅表层因侵蚀、坡积、耕作、施肥的影响稍有差异,但地域性差异显著,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沙粒含量递减,粘粒含量逐逐增加,这与黄土颗粒组成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一致的。黄绵土颗粒主要由0.25毫米以下的颗粒组成,细砂粒和粉粒占总量的60%。物理性粘粒约26~30%,粘粒只占12~14%,土壤粘粒含量呈南高北低的趋势。但同一剖面各层质地差别不大,仅表层因受侵蚀和沉积影响而略有变化。耕层容重在1.0~1.2克/立方厘米,总孔隙率50~65%,通气孔隙最高可达40%;透水速度大于0.5毫米/分钟。有效水量高,最大吸湿水为3~8%,凋萎湿度3~10%,田间持水量20~28%,2米深土层内可蓄有效水400~500毫米。丰水年份或加强蓄水保墒措施后可获较好收成。耕性好,比阻小(0.23~0.25千克/平方厘米),适耕期长,雨后能立即耕作。土色浅,比热小,土温变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成熟快,易发小苗。
黄绵土疏松多孔,容量小,耕层容重一般为1.0~1.3g/dm2总孔隙度55%~60%,通气孔隙最高可达40%。黄绵士透水性良好,蓄水能力强,有效永范围宽,透水速度通常大于0.5mm/s,每个时渗透量为50~70mm,下渗深度可达1.6~2.0m,2m土层内可蓄积有效水400~500mm,田间持水量为13%~25%,凋萎湿度3%~8%,土壤有效水含量可达80~170g/kg,不同地形部位特别是坡面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大,阴坡蒸发较弱,水分状况优于阳坡,一般比阳坡土壤水分含量高15~30g/kg,相对高200g/kg以上。黄绵土多处于温带,加之质轻、色浅、比热小,因而土温较低,变幅大,属温性—中温性土壤,一般阳坡高出阴坡1.5~2.5℃。坡向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对黄绵土地区的作物布局、播种时间选择以及出苗生长状况都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性质黄绵土的有机质含量耕地一般在3~10g/kg之间,草地10~30g/kg。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为0.3~0.9。氮素含量低,全量磷钾较丰富,但有效性差,锌、锰较缺。黄绵土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硅和氧化铝,其含量分别为58~62%和12~13%;其次为氧化铁(4~5%)和氧化钙(6~8%)。粘粒部分的SiO2/R2O3为2.7~2.85,全剖面变化不大。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高岭石、赤铁矿次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