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羌活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羌活鱼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的全体。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鲜用。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味辛、咸,性平。归肝、胃经。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肝胃气痛,跌打损伤等病症。

入药部位:全体。

性味辛、咸,性平。

归经肝、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主肝胃气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肝胃气痛:羌活鱼、红叩、当归、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

2、治脾弱面色萎黄:羌活鱼、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红枣、当归。煎服。(1、2出《四川中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0-150g;或研末,2-3g。

使用注意非气滞作痛者忌服。

禁忌非气滞作痛者忌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鲜用。

二、炮制方法1、羌活鱼,取原药材,除去灰屑及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2、酒羌活鱼,取净羌活鱼,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羌活鱼100kg,用白酒10kg。

生理特性体形呈圆柱形而略扁,全长12-16cm。头部扁平,头顶较为平坦,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圆阔;鼻孔近吻端;眼大,约为吻等长或略短;上、下颌3 细齿;舌大,长椭圆形。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尾长为全长之半或略长。周身皮肤光滑,常指、跖趾底部具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具棕色的角质爪状物。体侧有肋沟12条左右。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深色细点纹交织成麻斑。腹面色浅,麻斑少。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横缝;雌性的为一纵裂缝。

生长环境生活于高山溪中或林下阴湿处,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等为食。

性状鉴别药材性状:全体皮肉皱缩,长12-15cm,头部口眼横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常明显可辨。头圆,尾扁,四肢多完整,脊部可见明显的脊柱骨棱,腹面皱缩。背部棕褐色,腹部黄棕色,气微腥。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