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红子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地红子根,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小叶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Perpusillus Schneid.的根。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除湿,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白带,吐血,痛经。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酸、涩,性凉。有小毒。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除湿,止血,止痛。

主治痢疾,白带,吐血,痛经。

相关配伍1、治下痢腹痛:地红子根15g,朱砂莲9g,吴萸子、银花各3g。煎水服。每日服3次,每次半碗。呕吐者加藿香3g。(《贵州民间药物》)

2、治红痢:地红子根30g,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3、治吐血:地红子根60g,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有小毒,内服不可过量,或严格遵医嘱服。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除去茎枝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小叶平枝栒子,又名小叶刺木、红地子、矮红子。落叶或半常绿平铺灌木,高不超过50cm。小枝圆柱形,黑褐色。叶互生;叶柄极短,被柔毛;托叶钻形,早落;叶片近圆形或宽楔椭圆形,较小,长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疏平贴柔毛。花1-2朵;萼筒钟状,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圆钝,粉红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离生,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长5-6mm。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岩上或山坡多石地。分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相关论述《贵州民间药物》:“清热,除湿。治下痢腹痛,红痢,止血。”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甘嘉荷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