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大肠主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医术语。指大肠在接受小肠下注的食物残渣后,具有对残渣中多余水分进行再吸收的功能。

解读“大肠主津”,是与“小肠主液”相对而言的。液较稠厚,津较清稀。小肠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过程中,将饮食物消化成糊状的较稠厚的液态,其吸收的水液多为富于营养的水谷精微;而大肠多为吸收清稀的水分,故称“大肠主津”。

中医应用一、“大肠主津”的生理病理

大肠属于六腑,作为“传导之官”的大肠其主要功能就是传化糟粕,虚实交替,处于实而不能满的状态,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而大肠传化糟粕的作用能否正常发挥,是以肠道润滑为前提的,这与大肠主津的功能也密不可分。现代研究表明,肠道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场所,约有1-2L的水液随食糜进入结肠,但粪便中所含的水分仅有150ml,其中大部分水分都经大肠的燥化作用而被重吸收。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二、肺通调水道功能与大肠主津功能的关系

肺通调水道功能与大肠主津功能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一方面,肺宣发肃降、布散津液、濡润肠道; 另一方面,肺通调水道,使体内津液平衡,保证大肠燥化有度,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大肠主津功能正常,一方面将重吸收的水液上输心肺,促进肺的宣发肃降; 另一方面,保证肠道润滑,大便成形,使腑气通畅,保证肺气运行正常。病理上,外邪侵袭或者肺气虚耗,导致肺失通调水道,邪气下移,进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引起便秘或腹泻。大肠主津的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衡,腑气不通,也会影响肺气功能,出现咳嗽喘闷等症。因此津液代谢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英帅 - 副研究员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