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十六络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础理论名词。出《类经》卷五。即在十五络脉之上加入胃之大络虚里。

概念十五络脉之上加入胃之大络虚里。

解读《东垣十书》中言:“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即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另胃也有一条大络,名为“虚里”,出于左乳下,上贯横膈,故又有“十六络”之说。

中医应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十五络脉为大络,具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的作用,从而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十二经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脉气的汇聚点和枢纽;任脉之络,有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督脉之络有统属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脾之大络对人体全血络均有统属能力。胃之大络,联络肺脏,是宗气积聚的处所。

络脉具有输送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循行于经脉中的营卫气血,正是通过络脉而布散全身,以温养、濡润所有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络脉理论为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根据络脉病候和络脉沟通表里两经的特点,选用络穴治疗相应的络脉病变和表里两经的病变。

络脉理论还用于诊察疾病,如诊察络脉颜色的变化,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指导针刺放血,治疗相应疾病,如刺络拔罐以放出少许血液,可祛除络脉中的瘀积,达到通畅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凯维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