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手阳明标本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手阳明标本指手阳明大肠经的本末,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手阳明本穴为曲池、臂臑,标穴为头维、扶突等。

解读“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性的名词。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经脉的标本,是在说明经脉上下相互关联和本末关系。

“本”《说文》:“木下曰本”,即树根部分;“标”《说文》:“木杪末也”,即树梢部分。两者位置有上下之分,标在上,本在下。上下相应就是标本相应。《淮南子》:“物类相动,本标相应”。

在经络理论中,标本指经脉的本末,强调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和躯干一定部位为“标”,人体的头面躯干与四肢相对来说位置在上,以此阐明了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应于上的密切联系。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因此,十二经脉的“本”在四肢的下部,“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似指曲池穴,上至别阳(《甲乙经》“臂臑,一名别阳”。《太素》注:“背臑手阳明络,名曰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约当面下和颈上部,指迎香、扶突穴等。

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

中医应用一、标本理论对临床选穴配方中的指导作用

标本理论以四肢部为“本”,以头面躯干部为“标”,说明经气的集中与扩散,又有上下相应的作用。“本”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其性质着重于经气弥散的影响,以说明四肢与躯干两极之间的经气联系。这更加突出地阐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重要治疗作用。

1、本部腧穴的应用

标本理论以四肢为“本”,说明了肘膝以下本部的腧穴在治疗近部疾患之外,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四肢肘膝以下本部和根部是十二经经气交接流注的重要部位,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十二经的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皆在本部。这些腧穴能治疗头面、胸、腹及内脏疾病。可以说经脉的根结标本理论为五输穴的解释应用、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标部腧穴的应用

标本理论,以头胸背部为“标”。在头面标部的腧穴,能治疗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赋》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百症赋》:“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在胸背标部的腧穴,以俞募穴为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特殊重要意义。此外,根据标本上下、内外经气相通、相应的理论,上病可下取,下病也可上取,标部的腧穴在治疗四肢部的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如《千金要方》取神庭穴治疗四肢瘫痪;《外台秘要》取浮白穴治疗腿足痿软;《肘后歌》取风府治疗腿脚疾患;《标幽赋》取魂门治疗四肢筋骨拘挛疼痛等。这些都是标部的腧穴的具体应用。

3、本部和标部腧穴的配合应用

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合是临床普遍应用的配穴方法,这种配穴方法除本经标本部腧穴配合外,也有各经标本部腧穴的互配。如《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散心下之悲凄”。“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又如《玉龙赋》:治肢体佝偻,风池配绝骨;治痞块疝气,期门配大敦。《席弘赋》:治目疾,睛明配光明等。这些记载,均为一上一下,一远一近标本部穴位的配合应用。

临床常用上下配穴、表里配穴、俞募配穴,甚至五输穴的运用等,其理论来源皆与此有关。

二、辨疾病的虚实

经脉标本理论还用以分析疾病症候的上下虚实。《灵枢·卫气》论标本证候治法时说:“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实)者绝而止之,虚则引而起之”。“绝而止之”,指对于实证要用泻法断绝其根源,制止疾病的发展;“引而起之”,指对于虚证要用补法引导正气,用标本理论,引导正气,使之得以振起。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常暖 - 医学硕士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