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子,中药名。为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种子入药,具有止渴润肺之功效。
来 源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的种子。
形态特征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长2-3米,宽25-3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
1
分布区域产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生于房前、屋后、山坡等处。
采集加工夏、秋季果实熟时采收,鲜用。
归 经归肺、心、肾经。
功 能止渴润肺。
相关配伍蒸熟暴之令其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食疗本草》)
用法用量生食或蒸熟取仁,适量。
禁 忌子生食发冷病。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宏桂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