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香桂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香桂皮,中药名。为樟科植物香桂CinnamomumsubaveniumMiq.的树皮、根或根皮。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之功效。用于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入药部位树皮、根或根皮。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胃、脾、肝经。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

主治用于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相关配伍1、治胃寒气痛:秦氏桂树根15g,香附子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寒性胃痛,腹痛,疝气痛:香桂皮研粉,每次0.9-1.5g,吞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3、治风湿痹痛:香桂皮或根、豨莶草、虎刺各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创伤出血:香桂根皮晒干,研粉,外敷伤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阴虚有火者忌服。

采集时间立夏前后,在近树根处及树干分枝处,上下各横截半周,剥取半周树皮,保留半周,让其继续生长。全年均可采,洗净,晒至7-8成干,层叠作圆筒状,再晒干,捆扎成件。

形态特性香桂又名:细叶香桂,细叶月桂,上肉桂,假桂皮,菖桂,秦氏桂树,桂香子树,山椒子。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小枝纤细,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叶在幼枝上近对生,在老枝上互生,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3.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上面深绿色,光亮,幼时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老时毛被渐脱落至无毛,下面黄绿色,晦暗,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老时毛被渐脱落但仍明显可见,革质,三出脉或近离基三出脉,中脉及侧脉在上面凹陷,下面显著凸起,侧脉自叶基0-4毫米处生出,斜上升,直贯叶端,侧脉脉腋有时下面呈不明显囊状而上面略为泡状隆起,横脉及细脉两面不明显;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花淡黄色,长3-4毫米;花梗长2-3毫米,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花被内外两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短小,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6,外轮较狭,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毫米,宽1.5毫米,内轮卵圆状长圆形,长3毫米,宽1.7毫米。能育雄蕊9,花丝全长及花药背面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2.4毫米,花药与花丝近等长,4室,室内向,第三轮雄蕊长2.7毫米,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圆状肾形腺体,花药4室,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1.2毫米,具柄,被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2.5毫米,略弯曲,柱头增大,盘状。果椭圆形,长约7毫米,宽5毫米,熟时蓝黑色;果托杯状,顶端全缘,宽达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生长于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药材性状树皮呈不规则板片状,边缘常翘起,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灰棕色,散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显的皮孔;内表面红棕色,光滑,具细纵纹。质坚硬,较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可见细纵纹。有特异芳香气,味辛而微苦。

相关论述《湖南药物志》:“温胃散寒,宽中下气。”

附注该种的果实、叶亦入药。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叶全年可采,鲜用。常用处方:树皮、果实3-9g,研末吞服;外用鲜叶捣烂外敷。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图雅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