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岩椒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岩椒草,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岩椒草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Hook.)Reichb.ex Meissn.的茎叶。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解表,截疟,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疟疾,胃肠炎,跌打损伤,痈疽疮肿,烫伤。

别名臭节草、松风草、石胡椒、臭沙子、臭草、苦黄草、大羊不食草、臭花草、葱草花、草见血飞、山羊草、铜脚一枝蒿、地通花、大退癀、野椒、蛇皮草

入药部位茎叶。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归肺、胃、肝经。

功效解表,截疟,活血,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疟疾,胃肠炎,跌打损伤,痈疽疮肿,烫伤。

相关配伍治疟疾:臭节草、柴胡、青蒿、艾叶各9g。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服,或用单味鲜品于发作前2小时,捣烂敷大椎穴。(《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敷。

使用注意与本品同属植物石椒草B.sessilicarpa Levl. 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岩椒草入药。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岩椒草,又名松风草。多年生草本,高50-80cm。紫红色,光滑无毛,嫩枝灰绿色,常中空。全株有强烈的臭味。主根不明显,具多数须根,棕黄色,二至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4.5-5.5cm,至上部趋短;顶生小叶柄长4-7mm,侧生小叶柄短或几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秃净,有透明的小腺点。花两性;顶生聚伞花序,花枝基部有小叶;花具短花梗,长4-6mm;花萼深4裂,长约1-1.5mm,先端钝或略圆,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点;花瓣4,白色,分离,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6mm,先端钝圆,有透明的小腺点;雄蕊8,花丝丝状,长短不等,花药长圆形,黄色,纵裂;子房上位,心皮4,基部分离,具子房柄,果熟时子房柄伸长,可延至4-7mm,花柱4,上部联合,基部分离。蒴果,卵形,成熟时从顶部起沿腹缝线开裂,4瓣,具腺点。种子数粒,肾形,黑褐色,表面有瘤状凸起。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生长环境生山坡、林下及灌丛中。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理作用1、心血管作用。

2、解痉作用。

3、其他作用:抗菌作用;抗微生物活性。

现代应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相关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消百毒肿,散大疮,理蛇伤,撞酒服效。”

2、《中国药用植物志》:“煎服治肚痛,叶捣烂外敷治烫伤。”

3、《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散瘀、杀虫。治疟疾,跌打损伤。”

4、《贵州草药》:“生肌,止血,解毒,止痛。”

5、《全国中草药汇编》:“解表截疟,活血散瘀,解毒。治疟疾,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疽疮疡。”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罗容 - 副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