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皮,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Harms的根皮、茎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烫伤,无名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别名西加皮、鸭脚皮、鸭脚木、鸭脚罗伞、九节牛、小叶鸭脚木、汉桃树、七叶莲、 江木母、脚母树、鸭麻瓜、鸭母有
入药部位根皮、茎皮。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烫伤,无名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相关配伍1、治劳倦骨痛:鸭脚树皮15g,桑枝30g,细叶口根藤15g。水煎服。(《新会草药》)
2、治骨折:鸭脚木皮60g,冷饭团根60g,生鸡1只。共捣烂,将骨复位后,用杉木皮和药夹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3、治红白痢疾:鸭脚木皮,去外皮,洗净,一蒸一晒。每用120g。煎服。(《岭南草药志》)
4、治缠身蛇(带状疱疹):用鸭脚木皮煎水洗之。(《岭南草药志》)
5、治食木薯中毒:鸭脚木皮250g。水煎浓液服之以后,继服生油30-60g。(《岭南草药志》)
6、治乳癌:散血丹、鸭脚树根皮、还魂草、早糯米,共捣烂敷。(《岭南草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采集加工根、根皮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根皮洗净,蒸透,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高2-15m,胸径可达30cm以上;小枝粗壮,干时有皱纹,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不久毛渐脱稀。叶有小叶6-9,最多至11;叶柄长15-30cm,疏生星状短柔毛或无毛;小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稀椭圆状披针形,长9-17cm,宽3-5cm,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落,除下面沿中脉和脉腋间外均无毛,或全部无毛,先端急尖或短渐尖,稀圆形,基部渐狭,楔形或钝形,边缘全缘,但在幼树时常有锯齿或羽状分裂,侧脉7-10对,下面微隆起,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1.5-5cm,中央的较长,两侧的较短,疏生星状短柔毛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稀;分枝斜生,有总状排列的伞形花序几个至十几个,间或有单生花1-2;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纤细,长1-2cm,有星状短柔毛;花梗长4-5mm,有星状短柔毛;小苞片小,宿存;花白色;萼长约2.5mm,幼时有星状短柔毛,后变无毛,边缘近全缘或有5-6小齿;花瓣5-6,开花时反曲,无毛;雄蕊5-6,比花瓣略长;子房5-7室,稀9-10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花盘平坦。果实球形,黑色,直径约5mm,有不明显的棱;宿存花柱很粗短,长1mm或稍短;柱头头状。花期11-12月,果期12月。
生长环境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向阳山坡。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树皮呈卷筒状或不规则板块状,长30-50cm,厚2-8mm。外表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粗糙,常有地衣斑,具类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香,味苦、涩。
以皮薄、均匀、卷筒状者为佳。
药理作用1、抑菌作用。
2、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洗烂脚,敷跌打,十蒸九晒,浸酒祛风。”
2、《岭南采药录》:“治斑痧毒,以之水煎服。”
3、《岭南草药志》:“除湿舒筋活络,清肠胃酒食积滞。治红白痢疾,食木薯中毒。”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积肿痛。”
5、《广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治风湿,跌打,烧伤。”
6、《台湾药用植物志》:“利尿,烧之成灰,可治水肿。”
7、《福建药物志》:“治急性淋巴腺炎,睾丸炎,湿疹,烫伤,无名肿毒。”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