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蜂斗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蜂斗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Sieb. et Zucc.)F.Schmidt的根茎及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别名蛇头草、水钟流头,黑南瓜、野饭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头,蜂斗叶,网丝皮。

入药部位根茎及全草。

性味苦、辛,凉。

归经归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扁桃体炎:蜂斗菜15g。水煎,频频含漱。(《江西草药》)

2、治痈疽疔毒:蜂斗菜(鲜)适量。加少许白糖,捣烂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水煎含漱。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蜂斗菜,多年生草本。花茎高10-20cm,中空,雌株花茎果期高达60cm,被白色茸毛或蛛丝状绵毛。根茎短粗,周围抽生横走的分枝,多少被白色茸毛或绵毛。叶基生,有长叶柄,长达23cm,初时表面有毛,叶片心形或肾形,于花后出现,长2.8-8.6cm,宽12-15cm,下面灰绿色,有蛛丝状毛,边缘有重锯齿。花雌雄异株;花茎从根部抽出,茎上互生鳞片状大苞片,有平形脉;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雌花花冠细丝状,白色;总苞片2层,近等长,长椭圆形,先端钝;雄花花冠筒状或两性,5齿裂,裂齿披针形,急尖,黄白色,不育。瘦果线形,光滑无毛,冠毛白色。花、果期4-5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林下,溪谷旁潮湿草丛中。分布华东及陕西、湖北、四川等地。

药理作用蜂斗菜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弱的抗菌活性。从蜂斗菜中分离的蜂斗菜烯碱有强肝毒和致癌作用。

相关论述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痛,解毒祛瘀。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2、《江西草药》:“治扁桃体炎,痈肿疔毒。”

附注同属植物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Franch.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其根茎及全草与蜂斗菜功用相同。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本祥 - 教授,研究生导师 -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