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食物过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食物过敏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不适。任何食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

流行病学西方国家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正迅速升高。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调查证实,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0.05%~2%。美国2002~2003年对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敏性休克已经影响到1.21%美国人的生活,有1100万人曾和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过招”。目前,食物过敏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8%,成人是1%~2%。在美国,花生等坚果是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元凶”。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临床上发现,食物过敏的病例越来越多。

临床表现患者在不明确过敏原的情况下常“无来由”地起皮疹、浑身肿、喉头发紧,甚至晕厥。

患者食入过敏原后感觉嘴麻、嗓子痒,这是最轻的表现;重症者会浑身起皮疹、皮肤肿胀;最严重的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哮喘、喉头水肿等能置人于死地的反应。

检查目前的试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点刺试验,就是把可疑的过敏原取微量扎到患者皮下,看皮肤的反应;另一种是抽血化验,进行特定抗体检测。但是,前者是有风险的。有的人即使接触极微量的过敏原都会产生剧烈的反应,因此施行要慎重。

诊断诊断食物过敏,病史描述和试验结果同等重要,患者必须把每次犯病时的环境、情景、就诊情况等一一描述,医生才能锁定数量有限的可疑食物,有的放矢地做进一步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治疗食物过敏目前无法进行脱敏治疗。查过敏原的目的首先是让患者了解自己应该避开哪些食物,这是防止过敏性休克的最主要方法。另外,目前发现,花粉和水果过敏有交叉现象,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人可能对苹果等过敏,对蒿草过敏的人有可能对桃子或其他水果过敏。找到一个过敏原,可以帮助患者避开相关的危险。此外,食物过敏原之间也会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比如对食物甲过敏的人一段时间后又会对食物乙过敏。有些食物过敏一段时间后能好转。因此,不但确诊时要查过敏原,确诊后每1~2年还要复查,以此了解过敏原有没有变化,从而更好地回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