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生态文化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

起源与发展生态文化最早起源于人类图腾时代,行至现代生态文明,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图腾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他们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在原始社会,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他们在采集生活物资的过程中,同自然界的动植物发生密切的关系,并用原始思维认识和理解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他们认为自然界的某一植物或动物或虚拟的某一生物,同自身有着血缘亲属的关系,因此予以崇拜。世界各民族信仰的图腾是多种多种的,有植物的、动物的,还有几种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图腾,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印度人崇拜大象,日本的图腾是菊花和樱花,韩国和朝鲜人崇拜木槿等等。但任何图腾都是原始人早期与自然关系的产物,是早期的自然环境在人类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原始社会之后,随着人口逐步增加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的增强,原来的采集-狩猎文化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时代,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稳定的农业生产。这时人类社会由部落向民族形态演替,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但生态文化仍处于狭义的阶段,当生态文化由狭义转向广义时,正是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产生的儒、道思想均是我国朴素的生态文化的体现。人们依靠自然、适时耕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意识,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苛求,工业生产开始飞速前进,从18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到工业经济达到空前的规模,这时候的文化也称为工业文化,随之而来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使人类在享受社会进步的甜头之后不得不面临自己种下的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苦果”: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使人类从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绿色意识开始猛醒,使人类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来挽救支撑人类的继续存在并发展。这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也称为绿色文明,而支撑这种文明的文化,也被称为生态文化。1

内涵1、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精神力量。生态文化以文化的形式固化、传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它是人类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仅关注人类的价值,漠视自然的价值,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灾难频繁,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于是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本体价值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生态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2、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生态文化把和谐、协调、秩序、稳定、多样性以及适应等观念纳入自己的伦理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既关心人的价值和精神,也关心人类的长期生存和自然资源增值,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认识。

3、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根据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策略和制度。可以说,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集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延1、生态文化将文化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延伸至自然生态领域。生态文化要求人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理性认识环境容纳量、生态阈值、地球承载力、生态足迹等有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量化指标,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

2、生态文化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提倡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文化分析和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生态文化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要求人类改变以住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4、生态文化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手段、工具、准则,在社会伦理价值上是中立的,可以为不同地区、种族、国家、阶级共同拥有。为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同接受,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全球文化,没有民族性、国民性、阶级性。

特征层次性与人类历史上所有成功的文化一样,生态文化也具有其特定的层次性,即由表及里表现为生态文化的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观念深层。

1、生态文化的物质表层。生态文化的物质表层,是指承载着生态文化内涵的物质实体。这类物质实体通过人类感官而逐渐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使生态文化得以深人人心。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建材、生态建筑等.都是这类物质实体,它们通过经济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传播着它们自身所承载的生态文化内涵。

2、生态文化的形式浅层。透过物质表层,便是生态文化的形式浅层,即承载着生态文化内涵的仪式、形式、过程等。近30多年来轰轰烈烈的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在物质表层提供了大量的生态农业产品,在形式浅层同时也有效地传播着生态与环保的信息和观念;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休闲农业,以承载乡村旅游的形式来传播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生态文化,唤醒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各类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蕴含生态文化内涵的媒体宣传等,增加大众对自然的亲切感和依赖感,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氛围。

3、生态文化的体制中层。生态文化的体制中层,是指国家、地区、部门或经济实体,为了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承载生态文化内涵的各类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定、纪律等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用以规范公众的行为,传播生态文化。

4、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层。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层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剥开生态文化的表层、浅层和中层。进入到生态文化的深层或核心层,就是体现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以及受这种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所支配的行为方式。受支配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抽象的观念、准则、规范、心理状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生态文化的传播,必须立足于改变公民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和具体的规范、准则及心理状态。

整体性虽说生态文化表现出其特定的层次性,但生态文化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地显现其功能。生态文化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的总体氛围和公民的道德意识,若社会的总体氛围和绝大部分公民的道德意识都高度认同生态文化,说明生态文化已深入人心.表明生态文化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则是指抽象的观念、规范、原则。从生态文化的四个层次来看,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层作为一种形而上者之“道”,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体而言,这种“道”的形成,需要依赖物质表层的感官刺激、形式浅层的情操陶冶、体制中层的约束性管理和先觉者的引导。在这种“道”的形成过程中,个体逐步接纳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使其受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支配的行为方式都能体现生态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承载生态文化的特有的行为模式。接纳了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后,个体的行为模式必然受其生态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支配,从而自觉地形成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并为生态文化的体制中层、形式浅层、物质表层建设做贡献。

传承性生态文化的传承性是文化具有传承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类为了繁衍和生存,前辈们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传授给新的一代。从而形成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可以说,当今的生态文化的很多内容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衍生而来,是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生态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早在先秦时期,各种典籍就有原始生态文化的内容,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行为里,孕育着博大精深的自然生态文化因素。这些传统文化思想,通过代际交流世代传承扎根于民间,有的以宗教形式或图腾崇拜根植于乡民观念深层;有的以约定俗成或乡规民约形成体制中层的自发监控机制;有的以乡风民俗或传统节庆活动流传于村野,形成形式浅层的朴素生态伦理;更多的是各种自然遗产和人文景观,以物质表层方式传承传统的朴素生态文化。这些传统的生态文化,在历史的大潮中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内涵,虽然在现代经济生活的冲击下有所毁损。但其思想内核对现代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生态文化传统的再教育和政策诱导,让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多样性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在这个系统中的“人”和“自然”都是多样化的,从而使生态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地域多样性、人本多样性和时序多样性。

1、地域多样性。由于地球表面气候差异和地质结构、地理环境的差异,带来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类为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从而使生态文化也表现出丰富的地域多样性。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中进行的。不同的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差异性,自然产生带有区域环境特色的思想意识,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2、人本多样性。地球上各个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传统思想和经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因人类在不同文化基础上进化发育而成的多样化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文化的人本多样性。

3、时序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阶段的生态文化,从而形成生态文化的时序多样性。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或阶段的生态文化,其内涵和外延可能是不同的,这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生态文化必须顾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不同时序阶段的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是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方式、方法、手段和工具,从而形成生态文化的时代性。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