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酒化酶。从酵母中分离出的一类不耐热的酶,它是一种能催化糖发酵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酶复合物。酶的活性因酵母菌株而异。1
背景酿酶于1897年由德国化学家Eduard Buchner从酵母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来,他的无活细胞发酵实验,使他在19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Buchner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包括生产酵母细胞的无细胞提取物,并显示这种“压榨汁”可以发酵糖。由此可见,活酵母细胞的存在不是发酵所需要的。无菌提取物是通过将干燥酵母细胞,石英和硅藻土合并,然后用研钵和研杵将酵母细胞粉碎而制得的。随着酵母细胞内容物从细胞中出来,这种混合物会变得潮湿。一旦这一步骤完成,潮湿的混合物将通过压机,当这个“压榨汁”加入了葡萄糖,果糖或麦芽糖时,数天可见二氧化碳产生。显微镜检查显示提取物中没有活酵母细胞。
Buchner假设酵母细胞将蛋白质分泌到其环境中以发酵糖。后来显示发酵发生在酵母细胞内部。
英国化学家亚瑟·哈登爵士(Sir Arthur Harden)于1905年将双体酵素分为两类(可透析和不可透析的)。
一些科学史家认为,Buchner在1897年的实验中只是重复了1857年安东尼·贝尚(AntoineBéchamp)所做的实验。事实并非如此:Buchner用酵母酶和无酵母细胞获得的是酒精发酵, Béchamp明确地指出,在没有酵母细胞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他所谓的“酶”,他只获得了糖倒置和无酒精发酵。根据K.L.曼彻斯特,Béchamp称之为“酿酶”的是转化酶。2
酿酒过程酿酒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包括:1.酒精发酵、2.淀粉糖化、3.制曲、4.原料处理、5.蒸馏取酒、6.老熟陈酿、7.勾兑调味等。3
发酵酒精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产物。除糖质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培养的酵母发酵,因此酒的品质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风味和特色。
谷物原料由于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所以采用含淀粉质的谷物酿酒时,还需将淀粉糊化,使之变为糊精、低聚糖和可发酵性糖的糖化剂。糖曲和麦芽是酿酒常用的糖化剂,麦芽是大麦浸泡后发芽而成的制品,西方酿酒糖化剂惯用麦芽;曲是由谷类、麸皮等培养霉菌、乳酸菌等组成的制品。
淀粉经淀粉酶分解成单糖,如葡萄糖、乳糖等。葡萄糖经酒化酶分解成乙醇。
一般都认为,细菌含有淀粉酶,酵母菌含有酒化酶。实际上,某些细菌还有淀粉酶和酒化酶,可以直接用于酿酒。
反应式:C6H12O6 ====== 2C2H5OH +2CO2(气体)3
酒曲酒曲亦称酒母,多以含淀粉的谷类等原料,经粉碎加水成块或饼状,在一定温度下培育而成。酒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培养基成分,如霉菌、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是提供酿酒用各种酶的载体。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蒲富永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