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增殖。
基本资料英文别名:Cytosine 1-beta-D-arabinofuranoside; 1-b-D-Arabinofuranosylcytosine; cytarabine;cytosine arabinoside; 4-amino-1-beta-d-arabinofuranosyl-2(1h)-pyrimidinone;arabinocytidine
其他名称:胞嘧啶阿拉伯糖苷;盐酸阿糖胞嘧啶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
溶解特性:溶于水、乙醇、氯仿
剂型:针剂,滴眼剂
化学名称:1—β—D—阿拉伯呋喃糖基—4—氨基—2(1H)—嘧啶酮盐酸盐
分子式:C9H13N3O5·HCL
分子量:279.68
规格:针剂:每支50mg、100mg。滴眼剂:0.1%。
是否医保用药: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1
研究史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69年6月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它最初由Upjohn公司以Cytosar-U的商品名出售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胞嘧啶与阿拉伯糖结合成的核苷,因此得名“阿糖胞苷”。正常情况下,胞嘧啶与另一种糖类(脱氧核糖)结合,形成DNA的成分之一脱氧胞苷。然而有些多孔动物门生物能用阿拉伯糖与胞嘧啶结合成另一种化合物(不是DNA的成分),人们在这些生物体中发现了此化合物,即阿糖胞苷。阿糖胞苷与脱氧胞苷十分类似以至于能够代替后者并入人类DNA,然而结构上的不同又使得DNA无法复制,进而杀死受影响的细胞。用药时,阿糖胞苷以这种作用机理被杀死癌细胞。它是第一种以改变核苷本身而作用的化疗药物——其他更早期的类似药物(如5-氟尿嘧啶)改变的是碱基。1
安全术语S36/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1
风险术语R43 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
与皮肤接触可能致敏。
R63Possible risk of harm to the unborn child.
可能有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危险。1
药理作用本品为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增殖。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激酶磷酸化后转为阿糖胞苷三磷酸及阿糖胞苷二磷酸,前者能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后者能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从而抑制细胞DNA聚合及合成。
本品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处于S期增殖期细胞的作用最敏感,对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较弱。1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最好,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有效。一般均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消化道癌、头颈部癌有一定疗效,对病毒性角膜炎及流行性结膜炎等也有一定疗效。2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1)诱导缓解:静脉注射或滴注一次按体重2mg/kg(或1-3mg/kg),一日一次,连用10-14日,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剂量可增大至一次按体重4-6mg/kg。(2)维持:完全缓解后改用维持治疗量,一次按体重1mg/kg,一日1-2次,皮下注射,连用7-10日。
2.中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是指阿糖胞苷的剂量为一次按体表面积0.5-1.0g/m2的方案,一般需静滴1-3小时,一日2次,以2-6日为一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剂量为按体表面积1-3g/m2的方案,静滴及疗程同中剂量方案。由于阿糖胞苷的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有时反而限制了其疗效,故现多偏向用中剂量方案。中或大剂量阿糖胞苷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亦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缓解后,延长其缓解期。由于不良反应较多,故疗程中必须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指导,并要有充分及时地支持疗法保证方可进行。
3.小剂量阿糖胞苷:剂量为一次按体表面积10mg/m2,皮下注射,一日2次,以14-21日为一疗程,如不缓解而患者情况容许,可于2-3周重复一疗程,本方案主要用于治疗原始细胞增多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亦可治疗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老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4.鞘内注射:阿糖胞苷为鞘内注射防治脑膜白血病的第二线药物,剂量为一次25-75mg,联用地塞米松5mg,用2ml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鞘内注射,每周1-2次,至脑脊液正常。如为预防性则每4-8周一次。2
不良反应1.造血系统:主要是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
2.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治疗初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发生尿酸性肾病;
3.较少见的有口腔炎、食管炎、肝功能异常、发热反应及血栓性静脉炎。阿糖胞苷综合症多出现于用药后6-12小时,有骨痛或肌痛、咽痛、发热、全身不适、皮疹、眼睛发红等表现。1
注意事项1.使用本品时可引起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SGPT)、血及尿中尿酸量的增高;
2.下列情况应慎用: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低者、肝肾功能不全、有胆道疾患者、有痛风病史、尿酸盐肾结石病史、近期接受过细胞毒药物或反射治疗;
3.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骨髓涂片以及肝肾功能;
4.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2
药物相互作用四氢尿苷可抑制脱氧酶,延长阿糖胞苷血浆半衰期,提高血中浓度,起增效作用。本品可使细胞部分同步化,继续应用柔红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及亚硝脲类药物可以增效。本品不应与5-Fu并用。2
体内代谢口服时,仅有少于20%的阿糖胞苷被消化系统吸收,效果很差。口服后会因首关效应,迅速被肝脏的胞嘧啶脱氨酶代谢为无活性的尿嘧啶阿糖胞苷。而皮下或肌肉注射时,经过氚标记的阿糖胞苷在给药20到60分钟之间产生血浆放射性峰浓度远比静脉注射的低。至于连续静脉注射则能够产生的相对恒定的血浆药物水平。
静脉注射的阿糖胞苷在人体内表现为两相代谢:初级代谢半衰期约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的阿糖胞苷在肝脏中转化为为无药效的代谢物尿嘧啶阿糖胞苷;二级代谢(即尿嘧啶阿糖胞苷的代谢)半衰期较长,约为1至3个小时。代谢也发生在肾脏,胃肠道粘膜,粒细胞和其他组织。
任何给药方式的阿糖胞苷主要通过肾脏排泄——24小时内70%至80%的给药剂量会出现在尿液中;其中约90%为代谢产物,10%为原药。2
临床应用阿糖胞苷为只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主要用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而在治疗这些疾病中它是诱导化疗的核心药物。
阿糖胞苷具有抗病毒作用,并被用来治疗各种疱疹病毒的感染。但是由于阿糖胞苷的抗病毒选择性较差且能够引起骨髓抑制及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它主要仍被用于恶性血液病。除此之外,阿糖胞苷还在神经系统的研究中被用于控制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廉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