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重力测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又称重力普通网,是重力勘探野外观测中一系列测点所构成的普通网。重力测网的大小和形状由勘探任务及勘探对象的大小和形状来决定。当勘探对象有一定走向时,多采用矩形网;反之,多采用方格网。网格的大小,在普查时以不漏掉有意义的地质体为原则;在详查时以查明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的变化细节为原则。1

概述重力勘探进行的方式分:路线、剖面和面积三种方式。

按路线方式进行重力勘探时(预查或部分普查阶段),其观测点的平面位置一般采用图上定点方法,具体作法与小比例尺磁法勘探相同。

按剖面方式进行重力勘探时,其作法也和磁、电法中剖面测量相同。

面积性重力勘探中的测量工作,主要任务是布设测网。重力测网也是由许多条互相平行的测线构成,所以测网形式和布设方法和磁电法测网基本上相同。所不同者就是重力测点要求测高程,而且有时必须用仪器比较精确地逐点加以测定。

重力测网的网格形状取决于异常形状及其分布。探测对象具有明显的走向或成群的对象沿一定走向分布时,一般采用矩形网,当探测对象为等轴状,且分布无规律可循时,一般采用正方形测网。

测网的密度(测线距、测点距)和大小,是根据重力工作的具体任务、测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而定的。如果测区中重力异常的梯度变化较大,而且又要了解异常的细节,测点的密度就要大一些,反之密度就可以小一些。通常是按这样原则确定线距和点距的:测线距一般为图上10毫米;测点距为图上2-10毫米布设,但是测点要大体上均匀分布。

归纳起来,重力测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等距测网;另一种是折线,不等距测网。这两种测网都需要和国家控制点连测,以取得统一坐标。重力基点和每一个测点都要测定高程。为了进行地形改正,对近区要进行地改测量,有时全工区进行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以供中区地改使用。

关于重力测点平面位置的精度要求,其点位最大误差(相对大地点)不应超过2.0毫米,即均方误差为±1.0毫米。设计重力测网、选择测量工作方法、仪器等均应依此根据出发来考虑。

直线等距测网这种测网是重力勘探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的布设方法与磁法完全相同,不再重复。直线等距测网一般用在大于1:5万比例尺的重力详查中。重力测网平面位置精度与磁法一样,并不要求相邻点问的精度,但为了保证测点对附近大地点的点位误差不超过图上2.0毫米,对基、测线网用闭合差来衡量精度。比例尺愈大,对闭合差要求愈严。例如高精度重力勘探时,按《重力勘探工作手船》规定的测网各项限差要求

折线不等距测网在城市、矿区或地物较多、地形切割厉害地区,把测点布置成直接等距是比较困难的。在1:50000或小于1:50000T作比例尺的重力普查中允许采用折线形的基、测线,但要保持测点均匀分布。

当重力工作比例尺较小,且具备精确的较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地物和地形特征点明显地区,可采用图上定点方法。其具体作法是先在地形图上圈出测区范围,拟定观测路线(即测线)以及大致的测点间距。然后把地形图贴于胶合板上。工作时,定点和重力观测同时进行。定点主要用目估法,根据周围地物、地形判定位置。点位最好是设在明显地物附近。当目估定点困难时,也可将图板夹在小平板仪上用磁针定向,用明显目标作后方交会。图上定点时,测点高程按等高线内插求得,也可用空盒气压计测定。

当没有较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地形简单无明显地物地区,且高程要求较精确时,还得应用仪器定点兼测高程。这时,由一名工人按拟定的路线在前面选点打桩,同时进行重力观测。但要注意,所选之点必须便于视距测量。然后用经纬仪按视距导线测量方法同时测定平面位置和高程。其优点是不受地物地形限制,可以自由转折,适当变动点距,灵活性较大,其缺点是需要计算坐标然后展点,增加了室内工作量。由于这种坐标计算仅仅是为了展点,所以只须算准至米即可,因此用列线图查取坐标,或用四位函数表或坐标增量表进行计算。

为了满足均匀布点的要求,迂有个别+特殊地形时,为了提高工效,允许用极坐标法从导线点向两侧支出若干测点,即只有一个点的支导线形式(注意不能连续支出二点),。

如果测区已有较大比例尺的航摄象片,将此象片经过纠正,也可用来作象片上定点,此法比用地形图定点精确,但高程尚需单独测定。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