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沼 zhǎo

(形声。字从水,从召,召亦声。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

同本义 [natural pond]

沼,小池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于沼于沚。——《诗·召南·采蘩》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诗·小雅·正月》

龟龙在宫沼。——《礼记·礼运》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

王立于沼上。——《孟子》

射沼滨之高鸟。——《淮南子·原道》

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

简介不论在高地还是低地,都会有危险的沼泽,不小心掉进去,也是有可能丧命的。活命的方法与身陷流沙时的情形是一样的:不要挣扎,应采取平卧姿势,尽量扩大身体与泥潭的接触面积,慢慢游动到安全地带而脱险。怎样识别危险的泥潭

泥潭一般在沼泽或潮湿松软泥泞的荒野地带。看见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就更要小心了。

同时,应留意青色的泥炭藓沼泽。有时,水苔藓满布泥沼表面象地毯一样,这是最危险的陷井。

如非要走过满布泥潭的地方不可,应沿着有树木生长的高地走,或踩在石南草丛上,因为树木和石南都长在硬地上。如不能确定走哪条路,可向前投下几块大石,试试地面是否坚硬;或用力跺脚,假如地面颤动,很可能是泥潭,应绕道而行。

身陷沼泽自救,假如你被沼泽陷住可按流沙中自救方法进行自救,方法完全一致。在沼泽地怎样维持命在广阔的沼泽地带,最大的威胁是潮湿寒冷的天气。若弄湿了衣服,又暴露在寒风之中,就会很容易冻坏应尽快寻找动物躲避风雨的地方,如树林、矮树丛、洞穴、岩石、堤岩等。沼泽地上的羊圈、牛棚也是避风的好地点。收集雨水或把冰雪融化来作饮用水。1

汉字释义又如:沼沚(池塘。亦借指积水坑);沼气。

池水 [pond water]

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水经注》

常用词组沼地

[ooze; bog; marsh] 常常被水淹没的低洼湿地。

沼气

[marsh gas;methane] 由湖沼地内植物腐烂形成的可燃气体,主要由甲烷组成。也能用人工制造,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沼泽。

[marsh] 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

沼泽地。

[swamp]∶低洼、潮湿、积水的地带。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沼 zhǎo ㄓㄠˇ

池子:池~。~地。~泽。~气(化学名词,即“甲烷”)。

沼泽的成因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 5—10%。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过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湿植物的侵入,导致土壤通气状况恶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层。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的沼泽化。这些都属于水体沼泽化。2

陆地沼泽化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嫌气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嫌气细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此外,海滨高低潮位之间反复被海水淹没的平坦海岸地带,也可形成沼泽,高山或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古夷平面、宽广河流阶地、甚至平坦分水岭上,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即使降水量并不丰富,地表仍能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沼泽。2

沼泽类型根据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主要是泥碳的累积过程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泽,即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

富养沼泽又称低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初阶段。沼泽表面低洼,经常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汇集的所在。水源补给富养沼泽主要是地下水,随着水流带采大量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灰分含量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岩影响呈碱性。如中国川西北若尔盖沼泽的泥炭呈碱性反应,就是因为该区基岩多为灰质页岩与灰岩夹层,pH值多在8左右。富养沼泽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芦苇、嵩草、木贼、桤木、柳、桦、落叶松、落羽松、水松等等。3

贫养沼泽又称高位沼泽,往往是沼泽发育的最后阶段。随着沼泽的发展,泥炭藓增长,泥炭层增厚,沼泽中部隆起,高于周围,故称为高位沼泽或隆起沼泽。水源补给仅靠大气降水,水和泥炭呈强酸性,pH值为3~4.5。灰分含量低,营养贫乏,故名。沼泽植物主要是苔藓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藓为优势,形成高大藓丘,所以贫养沼泽又称泥炭藓沼泽。

**泥炭藓沼泽,**即高位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境,泥炭藓成为优势植物,还有少数的草本、矮小灌木及乔木能生活在泥炭藓沼泽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 落叶松等,优势植物是泥炭藓属。若尔盖沼泽

中养沼泽又称中位沼泽,属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由雨水与地表水混合补给,营养状态中等。有富养沼泽植物,也有贫养沼泽植物。苔藓植物较多,但尚未形成藓丘,地表形态平坦,称为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

由于沼泽地的土壤有泥炭土与潜育土之分,沼泽可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大类。

另外,按植被生长情况,可以将沼泽分为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和木本沼泽。4

沼泽生态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草的高矮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纬度较高地区的沼泽草比较高,纬度较高地区的沼泽草较矮,甚至很大部分是苔藓。荷花、莲花也是沼泽湿地的常见植物,它们就属于挺水植物。一些喜湿和耐涝的树种会在沼泽里长得很大,一个明显特征是它们的根基往往很粗。另外沼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5

生活型沼泽植物生长在地表过湿和土壤厌氧的生境条件下,其基本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为主。密丛型的莎草科植物如苔草属、棉花莎草属,嵩草属等占优势,用地面芽分蘖的方式,适应于水多氧少的环境,并形成不同形状的草丘:点状、团块状、垄岗状、田埂状等。后三种草丘的形成,除与组成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有关外,还与冻土的融蚀有关。它们是形成泥炭的主要物质来源。此外,沼泽植物一般茎的通气组织发达,这也是对氧少的适应。

森林沼泽中有高位芽和地上芽的乔木和灌木。贫养沼泽中乔木发育不良,孤立散生,矮曲、枯梢,生长慢,形成小老树。如中国兴安岭的沼泽中,树龄150年的兴安落叶松树高才4.5米;北美的北美落叶松,树龄150年,树高仅30厘米。灌木有桦属、柳属。小灌木有杜香属、越橘属、地桂属、酸果蔓属、红莓苔子属等。它们在贫养沼泽中,往往形成优势层片,种类多,盖度大。

在中养和贫养沼泽中,地面芽苔藓植物种类多,盖度大,常形成致密的地被层和藓丘。其中以泥炭藓最发达。泥炭藓丘高度不一,中国和日本的藓丘一般较矮,小于0.5米,欧洲和北美的稍高。

生态类型贫养殖物--圆叶茅膏菜根据沼泽水和泥炭的营养状况的不同,沼泽植物分富养植物和贫养植物。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营养较丰富、灰分含量较高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称为富养植物。如芦苇、苔草、桤木、落羽杉等;在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营养贫乏、灰分含量较少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称为贫养植物。贫养植物对恶劣环境具有特殊的适应性:有的植物顶端具有不断生长的能力,如泥炭藓和桧叶金发藓,有的植物具有生长不定根的能力,如圆叶茅膏菜(图1),因此它们能从沼泽表面吸收养料和水分。有的沼泽植物具有旱生结构,如叶片常绿,革质,有绒毛等,这样可以防止水分过分蒸腾,也是对强酸性基质的适应。沼泽中还有营动物性营养的捕虫植物,利用叶片上的腺体,消化动物的蛋白质,以弥补营养不足。中国有多种茅膏菜和猪笼草,北美有瓶子草和捕蝇草,南美火地岛则有茅膏菜和捕虫菜。

物质循环碳沼泽中的碳,是来自大气和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泥炭中的有机物质的分解。沼泽的碳循环,首先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又被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产生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气中,完成碳的简单循环过程。其次是在植物残体通过泥炭化过程形成泥炭,在需氧性细菌作用下,泥炭中有机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参加生态系统碳素循环。在泥炭的有机物质中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在细菌、真菌和少数放线菌所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葡萄糖在不同条件和不同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产物有很大差异。沼泽地表有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两种情况,这两种不同情况下二氧化碳的释放过程不同。季节性积水沼泽在干季时,葡萄糖经需氧性的细菌和真菌的分解,最后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气中。常年积水沼泽或季节性积水沼泽在雨季时,葡萄糖经厌氧性细菌分解,首先形成有机酸和二氧化碳,最后释放出甲烷和氢气。二氧化碳为中间产物,部分返回大气中。

泥炭中的碳含量较高,但沼泽类型不同,泥炭种类也不一样;相应地泥炭含碳量也有差别(表3)。此外,在泥炭有机质含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含碳量与分解度有关,分解度大者,含碳量高,反之则小。泥炭的含碳量,还随着地质年代而增加。据估算,含碳量增加2~3%,需要5 000~8 000年。因为碳聚积是依靠缓慢进行的次生缩合过程、脱水过程和脱羧基作用。

煤是含碳物质,是古代沼泽中的植物残体形成的泥炭,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经压力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煤由于地壳变动才露出地表,经过风化或人类燃烧,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参与地球碳的循环。这种通过沉积物的碳循环的周期比大气碳循环长得多。6

氮氮循环过程比碳循环复杂。沼泽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有大气中的游离态氮、降水携带的少量硝态氮和铵态氮,还有泥炭中的含氮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腐植酸、生物碱等。

大气中的游离态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要经过固氮细菌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沼泽植物桤木根部的束状大根瘤中,生活有共生的放线菌,它们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故桤木沼泽中,氮的含量较多。

沼泽中氮的循环主要是泥炭中的含氮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释放出氮,但是在需氧条件下与厌氧条件下的含氮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不同。需氧性细菌分解发生在干季泥炭的表层,泥炭中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氨。其中一部分氨返回土壤被植物利用;还有一部分又可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亚硝酸及硝酸盐类,被植物吸收。

泥炭中含氮量在沼泽地表常年积水情况下,以厌氧性细菌活动为主,兼有需氧性细菌活动。氮的转化以反硝化过程为主。反硝化细菌以亚硝酸及硝酸盐作为氧的来源,将化合态氮转化为游离态氮返回大气中,实现了氮的循环。

泥炭中的含氮化合物90%以上是有机态氮。泥炭含氮量随着泥炭类型而不同,富养泥炭含氮量高,贫养泥炭含氮量低。

水文特征沼泽水的存在形式:是以水重力,毛管水薄膜水等形式存在于泥炭和草稿层中。

沼泽水量平衡: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是沼泽水量平衡的突出特点。

沼泽水的运动:沼泽径流可分为沼泽地表径流和泥炭层径流。

沼泽水质特征:沼泽水富含有机质和悬浮物,生物化学作用。

利用保护沼泽既是土地资源,又有宝贵的泥炭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此外它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不能将沼泽看成"荒地",盲目进行开垦。应根据沼泽类型和分布地区的特点,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

分布在河源区的大面积沼泽,是水的贮藏体,具有蓄水保水作用,对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和河流补给起一定作用,它可以减少一次降雨对河流的补给量,削弱河流洪峰值和延缓洪峰出现时间,还使当年水不至完全流出,延长汇水时间。因此应加以保护。

沼泽是天然的大水库,它通过水面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调节降雨,有利于森林和农作物生长、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同时对人体健康也有良好作用。因此,开发沼泽必须十分小心,防止因开发而破坏地区的生态平衡。

沼泽中有许多动、植物资源。如芦苇是造纸原料和人造纤维和编织等原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嵩草和苔草的嫩叶为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森林沼泽中的浆果,如笃斯越橘、蓝靛果忍冬等都可食用,又是酿酒原料。沼泽中还有许多药用植物,如金莲花、泽泻、慈姑、泥炭藓等。对这些植物资源,应有计划地合理利用,并加以培育和保护。沼泽中植物丰富,水源充足,是一些候鸟,如珍贵的丹顶鹤、黑颈鹤、天鹅和许多水鸟的栖息场所。对这些动物资源也应加强保护和管理。

沼泽中的泥炭,含有大量的植物孢子和花粉,对研究古气候、古植被的形成与演变,古地理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具有科学价值,因此,不能把所有沼泽都作为开发对象,它们中的一部分应得到绝对保护。

另一方面,富养沼泽的地面较平坦,其中泥炭层薄的沼泽地,有一定潜在肥力,经过排水疏干可改良成牧场,也可以开垦成为农田。可采用混土压沙和挖排水沟等方式改造沼泽地,种植蔬菜和水稻,这在许多国家获得成功。林区的富养苔草沼泽经过挖沟排水筑台,造林成活率高,一般达90 %以上。同时,沼泽中丰富的泥炭资源可作燃料。泥炭还可以制作土壤改良剂、营养土、营养钵等应用于园艺花卉。另外,在泥炭沼泽中,还蕴藏着在农业、工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广泛用途的泥炭资源。但一切大规模的开垦和开发利用,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才能进行,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生态后果。并且开发要有限度,在开发时要采取保护生态平衡的补充措施。7

如何逃脱沼泽,很多丛林冒险片都会出现的杀手,那么,我们如果陷入沼泽,该如何逃脱?当我们陷入沼泽时,首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慌,你越慌就会想去挣扎,而你也就会越陷越深。

当你平静后,看看四周,是否有东西可以让你借助一下。如果没有,你可以将身体趴在沼泽上,增加身体与沼泽的接触面积,减少压强,使身体浮在沙面上。接着轻轻的抖动自己的手,将其中一只手拉出沼泽,把拉出来的手放在沙面上,继续拉另一只手。拉出手后,立即匍匐在沙面上,抖动自己的脚,使脚周围的流沙疏松,再将脚拉出来,一只一只拉的拉,别急,这件事可能要花上很长时间。用仰泳的姿势离开沼泽,直至硬地。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