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附加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附加体亦称“游离体”。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中的一类质粒。它既可以独立于宿主染色体进行复制,又可以依赖其与宿主染色体的同源结构可逆地整合进染色体,而成为染色体的一个部分。细胞丧失附加体时,一般只带来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而不影响它在正常条件下的生存。附加体常能通过细菌细胞的接触而转移,有时还可以带动宿主染色体的某些基因一起实现这种转移。能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温和性噬菌体可以认为也是一种附加体。

附加体能渗入染色体中或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它的丧失一般只带来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而不致造成死亡;常能通过接触而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并可将一个细胞的某些基因带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细菌中的可育性因子、抗药性因子、大肠杆菌素因子等。有的附加体如F因子,它可以整合到染色体某一特定位置上,但有时也可以脱落下来,通过两个细胞的接合转移到另一细胞。F因子在脱落下来时,偶尔会把染色体上的个别基因带下来,在转移时传给另一个细胞,使这个细胞增加了自己原来所没有的某些遗传性状。由于这类附加体本身具有遗传结构,而且又可以整合到染色体上并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重组,因此可在遗传工程中作为载体。像R因子这样的附加体,由于本身具有抗药特性,可作为一种标记。在目的基因整合到R因子上后,R因子被输送到受体细胞,可以测定一下受体细胞是否具有R因子那种抗药性。如果是抗药的,就可以挑选出来,说明已经把目的基因转移进受体细胞了;如果不是抗药的,就可弃选,这样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遗传工程研究的效率1。

性因子和附加体已经研究得很充分的传递性质粒,如F因子、CoⅡ等几种产生大肠杆菌素的因子,以及传递性多重抗药性因子等,它们的复制子由3部分组成,即复制和控制部分,形成传递机构的部分和其他部分(包含着产生大肠杆菌素和抗药性标记等)。1968年Meynell等在比较研究各种质粒时,曾把前两部分放在一起来考虑,试图通过了解它与什么样的“其它部分”相结合,来统一地掌握质粒多样性的情况,并建议把前两部分统称为性因子。就当时所知而言,典型的性因子,只不过有F因子和CoⅡ因子两种,它们是移动于细菌间的载体,已发现其转移过程中参入了承载着各种标记的DNA。关于多重抗药性因子,根据同样的观点来看,意思是指运载多重抗药性标记的因子,因而这种性因子又叫做RTF或转移因子。“性因子”一词,易和过去用于称呼F因子的名称相混同,而且非传递质粒研究的重要性增加了,因而已不大使用这个名词。而且实际上,已经知道,要使各种标记脱离开性因子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这些标记是通过Is的作用在各种复制子之间游动。甚至普查质粒时也已经了解到,典型的性因子也不只是以上2种,而是有好多种,所有这些,看来也发生了影响。

在微生物遗传学中,研究体系建立得比质粒的更早,且研究得更广泛的是细菌噬菌体。其中以λ噬菌体为主的溶原性噬菌体研究,从1960年前后开始。它作为表现了溶菌反应、溶原反应等复杂活动的基因组复制调节机制的研究对象,已被详细探讨过,那些知识,在后来被系统化了的质粒研究中,

附加体举例F因子F因子:供体菌细胞中含有一种致育因子,称为F因子。其在细菌的接合中起重要作用。

细菌的接合最早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以后在其他菌中也观察到,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细菌能否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取决于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F因子。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质粒。F因子编码在细菌表面产生性菌毛。F因子的特性为可以促进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染色体DNA或质粒。F因子决定编码的性菌毛可在供体与受体菌间形成交通通连接结构,从而可使两个杂交细菌间形成胞浆内连接桥。F因子可以游离存在于胞浆内,也可与细菌染色体整合。如果F因子游离存在于胞浆内,接合时仅F因子DNA可通过胞浆的连接桥进入受体菌。然而F因子转移的特点为,从一个起始点开始,仅有一条DNA链进入受体菌,以后供体、受体菌分别以一条DNA链为模板,以滚环式复制另一条互补链,形成完整的双链F因子。这一特性使F因子与其他能通过接合传递的细菌质粒一样,在细菌群体中传播,类似引起传染,即原来的F+菌仍为F+,而F-受体菌可变成F+菌2。

温和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即溶源性噬菌体:吸附并侵入细胞后,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如大肠杆菌λ噬菌体等。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3。

质粒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即细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大部分的质粒虽然都是环状构型,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乃至于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等胞器中。然而,1984年,在Streptomyces coelicoler(天蓝色链霉菌)等放线菌以及在Borrelia hermsii(赫氏蜱疏螺旋体)等原核生物中,又相继发现线形质粒。

天然质粒的DNA长度从数千碱基对至数十万碱基对都有。质粒天然存在于这些生物里面,有时候一个细胞里面可以同时有一种乃至于数种的质粒同时存在。质粒的套数(copy number)在细胞里从单一到数千都有可能。有时有些质粒含有某种抗药基因(如大肠杆菌中就有含有抗四环素基因的质粒)。有一些质粒携带的基因则可以赋予细胞额外的生理代谢能力,乃至于在一些细菌中提高它的致病力。一般来说,质粒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4它是基因工程最常见的运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