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虎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虎鲨(学名:Heterodontus)是软骨鱼纲(Selachii)虎鲨科(Heterodontidae)仅有属“虎鲨属”所有种类的统称。特点是两背鳍前缘各具一粗大硬棘。约有10种。海产,底栖,除地中海和大西洋外,几乎各处可见。通常3.25-4.25米,最长6米。两腭具锐牙,前方者呈门牙状,两侧呈臼齿状。以无脊椎动物如海胆及甲壳动物为食。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虎鲨”,实际上学名叫居氏鼬鲨,和生物学上的虎鲨并不是一个属的,体型及凶猛程度也要强得多。

简述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长约1 m。体较粗壮。头近方形。吻宽短。口平横。两侧具宽扁唇褶,上下颌前部牙细尖,后部牙臼齿状。眼小,无瞬膜。背鳍2个,各具1硬棘。有臀鳍。体黄褐色,具暗褐色横纹多条。栖于近海底层。食贝类和甲壳类。卵生。有2种:宽纹虎鲨(H.japonicus),体具宽阔横纹10余条,产于东海和黄海,朝鲜半岛和日本亦有分布;狭纹虎鲨(H.zebra),体具狭横纹20余条,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印度尼西亚至日本南部均有分布。1

形态特征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眶上突起显著,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最后3~4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尾基无凹洼;胸鳍宽大。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中国现有2种,宽纹虎鲨和狭纹虎鲨。

**体型:**虎鲨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眶上突起显著,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最后3~4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尾基无凹洼;胸鳍宽大。

**牙齿:**虎鲨的牙齿使它们几乎无坚不摧。虎鲨的牙齿永远不会掉光。因为,它们的牙床上总能长出新牙。一旦前面的牙齿老化或者受伤掉了。后面的牙齿就会自动补齐先前的位置。2

分布范围现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温带和热带水域中,通常可以在广阔海洋的深水中发现它。由于其身上的横纹有宽有窄,故又有狭纹虎鲨和宽纹虎鲨之分。狭纹虎鲨体表有横纹20余条从印度尼西亚到日本海南部均有分布,中国主要产于南海和台湾海峡;宽纹虎鲨身上横纹10多条,中国产于东海和黄海。

生活习性食性虎鲨的食性很复杂。在虎鲨的菜单上有乌贼、鱼、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海鸟、小型海兽、动物尸体和垃圾。虎鲨有良好的视力和嗅觉。他们能侦测到动物们藏身处电磁场的变化,他们也能感觉到远处鱼群游水时引起的水流波动。4

习性虎鲨用背鳍棘御敌害。体黄色并具黑色横纹,是避免敌害的警戒色。

生长繁殖虎鲨在繁殖后代的时候一次可以产下30到40多枚卵,最多的可以产下84枚卵。5

虎鲨类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就有化石记录,中生代最为繁盛,到新生代渐衰落。是一类大型鲨鱼,长可达9米,体笨重。栖息底层,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用背鳍棘御敌害。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体黄色并具黑色横纹,是避免敌害的警戒色。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突出,虎鲨每次产卵2枚,卵具螺旋瓣的圆锥形角质囊,卵囊末端曳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袭人事件在南美洲洪都拉斯海滨有三四十个村民正在游泳,一个儿童突然惊叫一声之后就沉入水底,附近的海水随之被血染红,等到小孩的亲人们将其救起时,胸以下的躯体不见了,后来他们想办法在附近猎杀了一条虎鲨,在这条虎鲨腹中找到了小孩的下半截身体,其情景惨不忍睹。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贪婪的虎鲨还帮助澳大利亚人破获过一个疑案,一位有名的拳击师被人谋杀,凶手将他的胳膊砍断后扔入海中,恰好被一头虎鲨所吞食,不久这条虎鲨被人抓住送到水族馆,8 天之后也就是拳击师失踪半个月后,这头虎鲨突然将胳膊吐了出来,经鉴定这条胳膊是用刀子砍断的,后来警察顺藤摸瓜抓到了凶手。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管雪婷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