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华菊头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华菊头蝠1,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近期一项染色体核型研究,将华东亚种的鲁氏菊头蝠升格为新物种中华菊头蝠。23

简述又名短指菊头蝠、栗黄菊头蝠。核型为2n=36。常栖于自然岩洞中,在废弃的防空洞、坑道、窑洞中亦有发现。可集成上百只的群体,曾见与皮氏菊状蝠、西南鼠耳蝠、大蹄蝠、长翼蝠、中华鼠耳蝠等同栖一洞。秋末冬初交配,翌年初夏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幼仔生长到次年秋达性成熟。4

形态特征中华菊头蝠,哺乳类、脊索动物门、兽纲、翼手目、菊头蝠科。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

体长4.1~5.3cm,尾长1.8~2.9cm,前臂长4.5~5.2cm,体重9~14g,颅全长1.9~2.3cm。马蹄叶较大,两侧下缘各具一片附小叶,鞍状叶左右两侧呈平行状,顶端圆,连接叶阔而圆。背毛毛尖栗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头骨矢状嵴明显,颚桥短。第3、4、5掌骨近等长(3.4~3.8cm)。齿式为1.1.2.3/2.1.3.3=32。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5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东南、西南、陕西等地,其中分布在温带地区的菊头蝠在冬季要冬眠。广泛分布于香港各区。华南、尼泊尔、印度北部及越南。56

潜在危害病毒宿主蝙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中华菊头蝠被东南亚一带的部分居民作为食物,中医则拿来作为药材。研究表明,这种蝙蝠可能有助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包括人类。

中药“夜明砂”,即由蝙蝠的粪便制成,有治疗眼疾及明目的功效,一般会配合其它中药给病人服用,也有市民买来煲汤。研究发现,近四成菊头蝠体内有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而2005年发现有动物感染SARS病毒的深圳野生动物市场,距离研究员在香港发现有SARS病毒的菊头蝠位置只有十七公里。5

SARS元凶潜心研究“非典”的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称,其实,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然而,这则权威用词的准确性却被专家质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科学松鼠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劲硕,用自己的认证账号“@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留言称:央视新闻也是瞎报道,什么十年潜心研究,2005年,我们研究组就已经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披露蝙蝠是类SARS冠状病毒的携带者,而且那是中华菊头蝠,不是“菊花蝠”。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题为《果子狸含冤10年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的视频新闻兼图文简介,新闻同时在视频配音与文字消息中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当初果子狸被冤枉了。

该条新闻称,这则消息援引自“十年来潜心研究非典(SARS)的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5

中科院研究结果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介绍,SARS冠状病毒是造成2002年至2003年SARS暴发的病原。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来源。虽然在世界各地包括非洲、欧洲和中国的蝙蝠体内均发现与SARS病毒相似的SARS样冠状病毒,但这些病毒均不能利用人和果子狸的ACE2(即人SARS病毒受体)作为受体,不是SARS病毒的近亲。该团队分离的SA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华菊头蝠ACE2作为其功能受体,并且能感染人、猪、猴以及蝙蝠的多种细胞。这些实验结果为中华菊头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研究人员称,尽管蝙蝠携带多种病毒,但这些蝙蝠病毒传播到人的机会并不多。蝙蝠在自然生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保护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良生 - 高级兽医师 -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