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心理诊断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tik)一词,最早是在罗夏(Rorschach,1921)的《心理诊断》一书中提出来的。自心理诊断提出,心理诊断的领域一直在发展变化,心理诊断的内涵一直存在分歧。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时是专用于精神病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医学领域,最后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

定义心理诊断的定义非常广泛。心理诊断是一门运用和发展测量工具以评价人、情境、机构甚至物体的有关特性的科学学科。所获得的信息必须加以整合,形成一个评价或建议。心理诊断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诊断与狭义的心理诊断广义的心理诊断既涉及到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涉及到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狭义的心理诊断则是专指临床心理学中对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与评估,严格地说,狭义的心理诊断更加确切。因为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有自己的系统和一整套标准,即使使用某些心理学方法取得某些结果,也只供参考而不是精神病的诊断依据。只有临床心理学中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其边缘状态所进行的定性区分和判断才是以心理测评结果为依据的。2

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由于心理诊断一词自身具有含混性质,也由于临床心理学中对当事人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更强调评估过程,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中又提出另一概念,即“心理评估——诊断”,或简称为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诊断一语更强调结果和确定性,它是相对静止和孤立意义上的概念。心理评估更强调过程,它是动态和变化意义上的概念。Maloney和Ward(1976)就指出:“心理评估是一个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Sundbery(1977)说:“某个人或某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个性类型和性格特点形成了某种假说和印象,为了完善和发展这些假说与印象,他们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一系列措施就称为人格评估”。2

研究对象在心理学的各们分支学科中,早就存在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现象。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许多心理学,例如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主要持这种取向。在坚持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中,马斯洛坚持的最彻底。

另一种观点以非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学派是以畸形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

多数人认为人类群体中处于两个极端的人是少数,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个很广的过渡带,这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也是心理诊断服务对象的主体。2

基本方法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门学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摄入性谈话法和综合分析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内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外表、行为、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功能、情绪、灵感与判断。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因此,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 2、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4、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

1、受时间的限制,某些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发生。 2、受观察对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秘密团伙一般不会让别人观察的。

3、受观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度就很难直接观察。另一方面,观察结果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4、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5、观察法不适应于大面积调查。

测量法心理诊断的测量法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的方法。

测验督导实验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这样严格的施测程序就是为了确保测验的科学性,一般而言,测验应遵循如下程序:

1.测验准备

2.指导语

3.测验情境

4.测验焦虑

5.与受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6.评分技术

7.正式测验

8.测验解释

心理测量

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又称作品分析法,通过采集个人的作品包括绘画、手稿、雕刻、雕塑等,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对产品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其心理水平。

其他的心理诊断方法如:综合分析法、现象学的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分析迹象法、浮现综合法、归类诊断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潜意识诊断技术和方法等。3

发展历史前科学发展阶段一、中国古代心理诊断的发展

科举制度、中医的四诊心法技术、《内经》中的诊断思想等。

二、西方古代心理诊断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个阶级、希波克拉底、加伦等人的“四体液说”、加尔的颅相学、早期的成就测验等。

科学发展阶段一、智力测验发展

高尔顿、卡特尔等人对心理测验的贡献;美国的实用主义对心理测验的影响;比纳的智力量表在世界发展和传播。

二、克雷佩林在心理诊断发展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其他发展情况

心理量表多元化;操作测验的发展;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发展;心理诊断的发展和渗透。

心理诊断的发展趋势一、诊断方法的综合性

二、诊断技术的实用性

三、诊断的准确性

四、诊断与评估的日益融合

五、心理诊断更为快速4

基本理论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为心理诊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心理诊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四成分和三水平理论

四成分的第一成分主要指心理测量;第二成分是个体差异、情景与环境差异,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论;第三成分主要是测验、工具与程序;第四个主要成分是诊断过程。这些组成成分,都可以从不同的水平进行解释。第一水平就是常识性水平。第二个水平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水平,由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构想和概念等组成的。第三个水平是指行为的数学模型水平,经典和现代测验理论中就已经建立了不少的现象与行为的数学模型。心理诊断的三个水平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而不能完全分离。

二、实验周期理论呵呵诊断周期理论

心理诊断的机制是什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些不同角度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诊断理论。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是从心理诊断过程的角度来解释心理诊断问题。诊断过程是回答问题或解决难题的程序,利用科学研究过程对心理诊断进行解释是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

1.德·格鲁的实验周期理论

2.维斯腾格伯格和库尔的诊断周期理论

3.Kiat和Tak的诊断周期理论

4.范·斯特林的诊断周期理论

5.德·布里安的诊断周期理论

三、其他心理诊断理论

1.假设检验模型理论

2.多属性实用性模型

3.决策树理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