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印度犀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外形特征

印度犀(独角犀)是一种最原始的犀牛,皮肤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印度犀体型庞大,是最大的犀牛。体长3.5-3.9米;体重1200-3000公斤;肩高1.65-2.05米,是现存所有犀牛中平均高度最高的。印度犀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成年印度犀牛体型庞大,头体长3.2-3.8米(有4.2米的纪录);肩高1.6-1.86米,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体重1600-2200公斤。印度犀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上体型最大的大单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11

生活习性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印度犀牛奔跑时速最高可达55公里,而且擅长游泳。印度犀牛视力不佳,但听觉和嗅觉都极其灵敏。 性情暴躁,敢于袭击小个体和未成年的亚洲象,有主动伤人的纪录,是很具攻击性的犀牛(在北京动物园,曾有过兽舍拉门的螺丝掉落,致使印度犀与黑犀合笼,并将黑犀咬死的事件)。

印度犀牛单独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觅食时它们一次能吃下50磅的植物。印度犀牛奔跑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并且游泳技能优秀。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印度犀牛的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性情暴躁,有伤人纪录11

生长繁殖雄性的印度犀在九岁达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则在五岁就达到,一般在6-8岁产下第一胎。孕期为16个月,每胎产一仔,断奶期为18个月,繁殖间歇期约为三年。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约两岁断乳。一般寿命35-45年之间,寿命最长超过50年。

雄性的印度犀牛在九岁达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则在五岁就达到,一般在6-8岁产下第一胎。孕期为16个月,每产一仔,断奶期为18个月,繁殖间歇期约为三年。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11

栖息环境印度犀单独生活,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11

分布范围印度犀牛在历史上曾经居住于巴基斯坦到缅甸的广大地区。印度犀现在生长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五国。

甚至在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居住地的扩大,分布范围大大收缩,目前只在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境内少量存在。历史上,托马斯·C·捷尔顿曾于1874年这样描写这种印度的哺乳动物:“这种巨大的犀牛居住于喜马拉雅山的尼泊尔山脚。它在西藏地区的东部比西部分布更为广泛,在阿萨姆(印度东北部一邦)是种群最为繁盛。”

约一个世纪前,印度犀牛剩不到200头存活于阿萨姆邦。经过保育后,2010年,约有2700余头,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邻近尼泊尔的十个小型保留区内,其余约2000头几乎生活在布拉马普得拉河上的加济兰加国家公园内。

造成印度犀日益减少的原因有盗猎,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

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栖息地的消失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种群的分离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保护级别印度犀牛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在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由于偷猎行为屡禁不止以及印度犀牛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2012年世界上印度犀牛的数量大约有3000只左右,它们生活区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和邻国尼泊尔的一些地区。

印度犀属于易危珍稀类保护动物,全世界现存3200头左右,但仍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森林公园生活着1600余头独角犀,被公认为“独角犀的乐园”。印度犀被列入一类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名单。卡齐兰加国家森林公园紧邻我国西藏,北依雅鲁藏布江,南濒孟加拉湾,拥有广阔的热带草原和丛林,特别适宜印度犀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园成立后,印度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日渐增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2012年)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保护动物,中国暂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