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ISON彗星(C/2012 S1,陆译“艾森彗星”,台译“艾桑彗星”,港称“光科网彗星”),是一颗掠日彗星,于2012年9月21日被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维塔利·涅夫斯基(Виталий Невский)和俄罗斯孔多波加的阿尔乔姆·诺微切诺克(Артём Новичонок)发现。此一发现是使用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简称:艾森 ISON)靠近基兹洛沃茨克的俄罗斯0.4-米(16-英寸)反射镜,以自动的小行星发现程序CoLiTec寻获的。随后,很快的就在2011年12月28日的莱蒙山巡天数据和2012年1月28日泛星项目(Pan-STARRS)巡天数据中找到发现前的视频,9月22日由在意大利的Remanzacco天文台使用iTelescope网络进行了后续的观测。小行星中心在9月24日公布了此一发现。由雨燕卫星(Swift Gamma-Ray Burst Mission,SWIFT)的观测估计彗核的直径约为5千米(3.1英里),原有媒体报导,彗星已于通过近日点时因太阳的高温而解体,结束它550万年来飞向太阳系内侧的旅程。SOHO卫星在艾森通过近日点后两小时仍然观测到有彗核的存在。甚至逐渐再次长出彗尾。但随着“疑似彗核”的逐渐远离,此团烟尘也逐渐散去黯淡,并离开SOHO的观测范围。NASA预估,有90%的概率艾森已经完全被摧毁,剩下直径小于10米的碎片;10%左右的概率能够有大于100米,可供继续研究的碎片。NASA、ESA已经开始通过各种卫星查找艾森的踪迹,哈伯望远镜也会在12月底观测原先推测的艾森彗星轨道,并进一步确认彗星的命运2。
特点这颗彗星从木星外部向太阳系内部运行,当它接近地球时,这颗“泥雪球”将产生耀眼的光芒,亮度可达到月球的15倍,甚至在白天也能观看到它的存在。
大众天文学协会副主席罗宾·斯卡格尔说:“这是一项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在11月末至12月初,人们将在英国日落时分可以看到非常壮观的景象。”
原理通常情况下,彗星表面是岩石,彗星内部是含有化学物质的冰雪结构。当冰雪和化学物质被加热,明亮的喷射流形成壮观的彗尾可绵延数十万公里。1
艾森彗星曾预计在28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7点左右出现在太阳动力研究室飞行器所拍摄的图片内,但4个小时后已经“没有踪迹”,推测其已在过去几天内解体了。1
其他航空器所拍摄的图片里显示,有一束光从太阳周围穿过,但杨认为这更像是艾森彗星在消亡时留下的灰而形成的轨迹。“彗星本体肯定已经解体,看上去像是留下了残骸。”
去年9月艾森彗星第一次被俄罗斯业余天文爱好者所发现。
可见性艾森彗星C/2012 S1 (ISON)在发现时视星等为18.8,彗发直径为8",此时它的轨道仍在木星之外,据估计它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之间的亮度将可以透过肉眼看到,而其视星等在2013年11月左右时可能进入负值,国际小行星中心的程序预测其最大亮度将可达到超过满月(-12.74等)亮度的-14等,超过池谷-关彗星的视星等-10,成为自1935年以来人类所观测到的最亮彗星(1935年以后才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实际上即使在1935年以前,如此明亮的彗星也很难看到)。
C/2012 S1被发现时的视星等为18.8等,对裸眼而言是太暗淡而不可能见到,但对大型望远镜和以摄影观测的业余天文学家来说,亮度已经足够了。依照大多数彗星的模式,我们预期它会在接近太阳时亮度会逐渐增加,而掉头返回外太阳系时亮度下降。
在2013年6月5日至8月29日之间,C/2012 S1被预测离日度将会小于30度。大约到2013年9月,它应该就明亮到可以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望远镜观赏。然后到了11月,亮度应该会达到裸眼可以看见的6等。如果在通过近日点之后他依然存在,则到2014年的1月初都仍然可以用肉眼看到。
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在6月13日观测了C/2012 S1,估计它每天会排放出100万公斤(220万磅)的二氧化碳。
在10月,C/2012 S1将经过狮子座中接近最亮的轩辕十四,然后从火星的附近掠过。这些亮星都有助于查找到这颗彗星。大约从10月10日起,彗星会进入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的视野范围内。到了11月,C/2012 S1更亮时,它会在天空中接近室女座的角宿一,以及行星中的土星 。从11月27日起,C/2012 S1也进入SOHO 的观测范围。它大约会在11月28日抵达近日点,如果在经过太阳后,彗星结构保持不变,光度或许能达到负星等的等级)。因为会受到前向散射的影响,预测一颗会非常接近太阳的彗星的亮度是很困难的。例如,柯侯德彗星和C/1999 S4都因此与期望不符。最初,研究人员估计艾森会亮如满月,甚至更亮,但是根据最近的观测,估计艾森的亮度只能达到视星等-3至-5等,大约与金星的亮度相当。相较之下,自1935年以来最亮的池谷-关彗星(1965年)则达到-10等,比金星亮了许多。
从2013年中至12月,C/2012 S1将能从北半球获得良好的观测。在通过近日点之后,它会在天球上继续往北移动。根据预测,艾森最亮的时刻就是它最接近太阳的时候,然而届时的离日度将小于1度,使它在太阳的强光下会难以观看。假设彗星在非常近距离经过太阳时没有遭遇不测的话,它和其长长的彗尾在12月时,将能在南北半球都能看见。离开近日点后C/2012 S1也开始逐渐黯淡。在2014年1月8日从距离北极星约2度之处掠过。
2013年2月,汇集了1,897位观测者的数据后绘制出的光度曲线,显示它的光度以R的速率增加。如果能够持续到抵达近日点,C/2012 S1的将能达到magnitude −17,会比满月还要亮。然而许多来自欧特云的彗星,像是另一颗彗星C/2011 L4,在光度增加上都有着"迟缓现象"。因此预期C/2012 S1的亮度将增加的不如预测的快速,也不会如当初预测的明亮,但它的亮度仍然非常值得一看。目前对C/2012 S1的观测认为,即使它保持不变的增亮,它的最大亮度也大约只有-6等。
彗星消亡现象描述2015年3月28日艾森彗星在经过太阳(日点)时解体,宣告消亡。
原因分析有些彗星的近日点离太阳太近了,近日点距一般都小于0.01天文单位,好像燕子掠过水面似的掠过太阳表面,因此被天文学家称为掠日彗星。坐镇太阳系的太阳以残酷的手段对付这些敢于冒犯它的彗星。那些近日点在太阳表面之上的掠日彗星会被太阳上的大火无情吞噬,而那些近日点在太阳表面之下的掠日彗星,太阳强大的潮汐力会把它们撕得粉碎。
当引力源对物体施加引力作用时,由于物体上各点到引力源距离不等,所以受到引力大小不同 从而产生引力差,对物体产生撕扯效果,这种引力差就是潮汐力。人们最常见的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发生“潮涨潮落”,其实这就是太阳和月亮“撕扯”地球的现象。由于潮汐力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因此可以想象,当物体距离引力源很近的时候,会受到巨大的“撕扯”,一旦潮汐力超过了物体的结合力,就会被撕碎!3
相关数据
||
||
ISON 彗星
C/2012 S1 (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