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香鼠以分泌液有香气而得名。体长200-390毫米,体重110-250克。雌体小于雄体,尾长,四肢矮短,颈短。体色有差异,背部为暗棕褐、浅棕褐或,浅黄褐色,鼻周和颜部乳白或污白色,下体茉莉黄、浅黄,白、乳黄、杏黄或橙黄色,前、后足背杂有淡白色斑。栖于多种环境中,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原和草甸草原,栖息高度可达海拔4500米。居于树洞、石洞或倒木下。多在夜间活动。善爬树、游水。性凶狠。以小型兽类、小鸟、鸟卵和蛙为食。交配在春季怀孕期约1个多月,每胎7-8只。为鼠类天敌,对农、林、牧业有益,应大力保护。2
形态特征
香鼬体长20-28cm,尾长11-15cm,体重80-350g。体形较小,躯体细长,颈部较长,四肢较短,尾不甚粗,一般尾长不及体长之半,尾毛比体毛长,略蓬松。跖部毛被稍长。半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爪微曲而稍纤细。
前足趾垫呈卵圆形,掌垫3枚,略圆,腕垫一对。后足掌垫4枚。掌、趾垫均裸露。雄兽阴茎骨外形较不规则,基部侧扁,但末端1/3处急弯成钩,其右侧突出一膨大的结节。末端呈半圆“管”状。雌兽有乳头4对。
香鼬夏季上体毛色从枕部向后经脊背至尾背及四肢前面为棕褐色。颜面部毛色暗,呈栗棕色。腹部自喉向后直到鼠鼷及四肢内侧,为淡棕色,与体背形成明显毛色分界。腹部白色毛尖带淡黄色调。上、下唇缘、颊部及耳基白色。耳背棕色。冬毛背腹界线不清,几乎呈一致黄褐色。尾近末端毛色偏暗。
香鼬的头骨吻部较短,脑颅部较大。两眶前孔之间的宽度显然大于吻端至眼眶前缘长度的1/3。鼻骨略呈三角形,其前中部骨缝低凹,前颌骨呈窄条状,止于鼻骨前端。眶后突之后狭缩处较凹陷。矢状嵴、人字嵴不明显。乳突较低矮。听泡为长椭圆形,两听泡内侧几乎平行。
香鼬上颌门齿横列。犬齿较长,为裂齿高度的两倍,略向后弯曲。裂齿甚发达,齿冠似刀状,前缘内侧小尖明显。臼齿窄而长,横列。内外叶小尖明显。3
分布范围香鼬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和朝鲜。除高山冰雪带、沙漠以外,几乎可栖息于任何陆地生境中
主要分布省份: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托木尔峰,洪河,凉水,兴凯湖,神农架,莫莫格,老秃顶子,六盘山(宁夏),青海湖鸟岛,庞泉沟,卧龙,珠穆朗玛峰,三江(黑龙江),瓦屋山。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中条山,关帝山,果洛山,昆仑山-东段,五台山,六盘山,芦牙山,太岳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山地,河湟谷地。4
生活习性香鼬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农田等地带。大多单独活动于灌丛、草坡、洞穴、岩石缝隙、乱石堆等处。栖息高度 可达海拔4500米。居于树洞、石洞或倒木下。善爬树、游水。性凶狠。白天、夜晚均活动,而以清晨和黄昏活动更为频繁。喜欢穴居,常利用鼠类等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产仔的洞穴附近还常有避难洞穴、贮食洞穴等。性情机警。行动迅速、敏捷。善于奔跑、游泳和爬树。主要以黄鼠、黑线姬鼠等小型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小鱼等。
栖于多种环境中,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原和草甸草原,晨昏更频繁,经常可以看到它们不停地穿行于乱石、田埂的缝隙或出入于各种洞道。曾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上见香鼬捕食的现象,只见其极繁忙地进出于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洞道,此时亦见到有的鼠兔被追而跳出洞外;有的被咬而发出吱吱声。香鼬活动并不太畏人,只要不惊动它,其活动照常进行,而人可接近至2米以内。据观察,香鼬亦有贮存食物的习性。4
保护意义长尾鼬保护意义:
香鼠是小型鼠类的天敌,对于控制农、林、牧业的鼠害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农、林、牧业的益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香鼠的皮毛绒细软,色泽美观。
现状:
香鼠在西藏分布极广,考察中,于比如、林周、仁布县曾3次观察到4只。因其个体小,目前此项资源尚未被利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