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腹秧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上体几纯暗橄榄灰色,体侧和两胁前部转为深灰色,下背带棕褐色泽;两翅的表面大都褐色,翼缘有白色小斑,第一枚飞羽外缘亦微白;前额、头侧以至喉、胸、腹和腿羽等纯白;两胁部和尾下覆羽均淡栗色,腋羽乌灰褐,微缀以白色。

眼红;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橙红;脚和趾亦黄绿色1。

生态常潜行于沼泽或近水的芦苇间,觅食虫、螺和种子等。行动时,常前后低昂不已,易于识别、亦稍能游泳,但不甚快。性畏避,遇惊则狂奔或潜伏草莽间,历久不出,迫不得已时,才凭借两翅而飞。飞翔力弱,而呈笨态。5、7月间繁殖。巢营于距地仅数尺的荆棘或丛草间,通常离水很远,以枝、叶、芦苇构成。繁殖期中,往往彻夜鸣叫,傍晚和黎明尤常听到。叫声象云“姑恶、姑恶、姑恶”,犹如击拆一般,单调无韵,所以有些地方干脆就把它叫做“姑恶鸟”,并还相传媳姐因被姑虐死化为此鸟,这当然是一种无稽的传说1。

地理分布夏时遍布于长江流域;华南各地自台湾、福建以至云南、终年可见到它1。

经济意义常被猎供食用,很有经济意义。它常活跃于秧田中,所吃大都是近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1。

栖息环境通常单独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稻田、沼泽、池塘、沟渠或浅湖地带,或无污染之溪流畔觅食、游荡。

玉林地区位于吕超锦广西东南部,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0℃左右,年降雨量为1400一1600毫米。白胸秧鸡是栖息于江河沿岸、池塘边、稻田和村庄附近的涉禽。常出没于稻田、芋头田、慈菇田、藕塘和水边的灌丛、草丛中,尤其喜欢在竹丛底下啼鸣,嬉戏。在白胸秧鸡活动的区域,很少发现有其他鸟类与之作伴。草丛、竹灌丛、稻田禾秆都是它们藏匿和隐蔽的好地方2。

繁殖白胸秧鸡在台湾的繁殖期为3~7月,它筑巢於近水域之草丛中。它也一窝产4~7枚蛋。蛋为乳白色,赤褐色斑点集中在钝端,其他部位的斑点疏散。蛋的大小平均为41×30mm3。

营巢亲鸟在繁殖期间有一定的占区,通常在靠近水边的泥竹丛、藤灌丛、草丛中营熟或在稻田中把稻秆弯曲盘折编织而成。鸟巢的外径大约为厘米,内径为18厘米,呈椭圆形、圆形的浅盘状。鸟巢多数营造在竹、灌丛偏向西边的光秃处,少数在池舫、小河边的芦荟叶子相互交界处。一般地说,鸟巢距离地面都较矮,有的几乎贴近水面,以利于雏鸟下地或到水面活动。

亲鸟对巢材的选择并不严格,通常是就地取材,大部分以树叶如龙眼树叶、荔枝树叶、竹叶以及稻草、蔗叶、芦苇、芭蕉碎叶、杂草等组成。在巢中还发现有少量毛发、破布、小麻绳、麻丝、塑料胶片和细小树枝等。所有的筑巢材料几乎在巢区周围环境中均能找到。

产卵与孵化在玉林地区雌鸟产卵的时间为4一11月份。在玉林地区在的博白县三滩乡等地发现,每年产卵2一3窝。每巢为5一6枚卵(以6枚居多)。卵为中型卵。一端稍膨大。呈朱褐色间杂着白色斑点。亲鸟护巢性强,只有当人靠近至1一2米时才离巢起飞。约半至1小时,或更短,亲鸟又转回巢中。孵卵期间,对外来干扰反应不敏感,不仅卵被翻动后亲鸟照孵不误,甚至拿走部分卵,亲鸟被木棒打惊过后照样回巢孵卵。此时,亲鸟极少在巢区或附近鸣叫。

育雏雏鸟属早成鸟。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全身被覆黑色绒羽(换羽后才变为褐色),自行下地或由亲鸟用后肢拖住飞至地上活动。雏鸟由双亲带着四处觅食,找到食物时,亲鸟以叫声招呼小鸟前来取食,幼雏时而发出似小鸡“越,越,越”的叫声。每当发现敌情,亲鸟叫声加剧,雏鸟听到亲鸟的报警,便迅速地躲藏起来。被人追赶的雏鸟会竭力奔跑,最后走到“绝境”处,便把头部扎人草丛中,身体余部留露外面。在水面上游泳的小鸟,发现敌情,则潜水而逃,潜向岸边的岩洞里或灌草丛中。“敌情”一经过去,失散的小鸟,便复返出来,以叫声联络汇合,由亲鸟带着继续活动。雏鸟的食性与成鸟相似,也是以动物为食如昆虫、蠕虫等为主。大约经过两个月左右,即长为成鸟大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