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农作物三基点温度范围表农作物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水稻 10—12 30—32 36—38 小麦 3—4.5 20—22 30—32 玉米 8—10 30—32 40—44 油菜 4—5 20—25 30—32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播种期一般不要盲目提前,因为在气温低于农作物生长最低温度时播种最易引起烂种,烂秧,提前播种反而造成减产(温室栽培的农作物除外)。采用地膜或薄膜覆盖的可适当提前,因为薄膜或地膜覆盖可提高一定的温度。昼夜温差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有机物积累越多,产量就越高,品质也提高,反之,产量则少,品质也低。 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就越旺盛。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越好,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多,而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少,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晚上温度越低越好。这就是为什么昼夜温差愈大(白天高、晚上低),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的原理。 如晚稻的灌浆成熟期,白天温度高,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质(平均值)多,晚上温度低,消耗的有机物质较少,因此利于晚稻高产、优质,这也是为什么晚稻比早稻增产,晚稻米质比早稻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为该生育期始日至终日(1—n)日之和 有效积温计算公式: A=∑(ti>B-B) A为有效积温,(ti>B-B)为有效温度,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 农物物≥10℃的活动积温表 作物 早熟 中熟 迟熟 水稻 2400—2500 2800—3200 小麦 1600—1700 玉米 2100—2400 2500—2700 >3000 大豆 2500 >2900 马铃薯 1000 1400 1800 高粱 2200—2400 2500—2700 >2800 计算有效积温一般只考虑生物学下限温度。但当超过生物学上限温度时,这种高温也应当剔除。 编辑:武莹 审核专家:黑龙江省牧丹江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所 冯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