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具海狗尸体,居然是因为吃鱼死的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康兰角(Cape Conran),有人在那发现了一只躺在沙滩上的新澳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走近一看,才发现它已经死了,瘦骨嶙峋的,而且它的脸上扎了根大鱼刺……

图片来源:文献1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新澳海狗:它是海狮科的一员,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岛上,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岛、奥克兰等。外形上,和真海狮相比,新澳海狗的毛明显短了不少。

新澳海狗 图源:wikipedia

DELWP(环境、土地、水资源规划部)、维多利亚博物馆和蒙纳士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决定调查海狗的死亡真相。他们给海狗做了尸检,对海狗的头部进行了CT扫描。

结果是惊人的:鱼刺不仅刺穿了海狗的脸颊,还刺穿了鼻子和下巴。

在进一步的检查中,科学家发现伤口不是两三处,而是10处刺伤,有些可能是鱼刺被拔出之后造成的二次创伤。伤口遍布脸部和喉咙,有一些看起来已经溃烂。

计算机模拟出了鱼刺的位置。红色物体是鱼刺,总共被6根鱼刺刺伤。下面标记的是每处刺伤的鱼骨。 图源:文献1

这些伤口使海狗无法进食,最终导致海狗被饿死。

谁是杀死海狗的真凶?

为了对抗捕食者,许多鱼类已经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系统。就比如,可以给捕食者造成痛苦的毒刺。

在前面的那幅CT图中,你应该注意到刺伤海狗的刺不止一种,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是2种不同的鱼的鱼刺。

一种是神出鬼没的锄吻银鲛,它是鲨鱼的远房亲戚,嘴巴像锄头一样。这是一种长相奇特的鱼,有人觉得鱼头前面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像象鼻子,所以又叫它elephant fish。

图源:Wikipedia

图源:Australian Museum

造成刺伤的,正是锄吻银鲛的背鳍上的鱼刺(见CT图中的鱼刺1、2)。

图源:文献1

另一个则是少斑扁魟(hong),这是一种带有带毒尾棘的鱼,可以像蝎子一样自由摆动。

图源:reef life survey

图源:fish of Australia

它的尾棘就像蜜蜂的螫针,可以对潜在的捕食者造成致伤甚至致命的威胁。有人就被它刺死过,大名鼎鼎的Discovery探索节目主持人史蒂夫.厄文,在节目录制下水过程中就被一条扁魟刺中胸部,最后死亡(见CT图中鱼刺3、4、5、6)。

少斑扁魟标本 图源:文献1

大部分人中招通常是在浅海涉水时,不小心踩到它才受伤的,尾棘刺进人的足或腿部释放毒液。根据默沙东诊疗指南,被扁魟刺伤后,常见的症状有晕厥、乏力、恶心和焦虑。少见的症状有呕吐、腹泻、出汗、全身痉挛、呼吸困难和死亡 。

刺中海狗脸部,长满了倒勾的扁魟尾刺 图源:文献1

这两种鱼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软骨鱼。所谓的软骨鱼,顾名思义,它们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不要被软骨两个字欺骗了,它们的骨头并不都是软趴趴的,其实脊椎还是部分骨化的,这也就意味着身体的一部分还是挺硬的,不然怎么会刺死一只海狗呢?

海狗平常都吃些啥?没事就会吃这么危险的鱼吗?

想要知道一种动物的食物列表,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观察它在饭点的时候找了什么吃的;二是找它的粪便,看它的粪便里有什么动物的DNA。

而科学家对新澳海狗的研究方法正是第二种,这种方法明显更简单方便些,毕竟不用天天追着海狗下海上陆,观察到的还不一定全面。只要从沙滩上弄些粪便,带回实验室里做分析就能知道结果,这不简单了许多。

通过对海狗的粪便进行DNA分析,科学家发现新澳海狗主要以锄吻银鲛为食,也就是前面刺死海狗的那种鱼。虽然扁魟和其他鳐鱼并不多,但起码也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多海狗平常吃这些危险的鱼都没事,这只死在海滩上的海狗就倒霉了呢?

要弄清楚这点,我们得先清楚海狗平常是如何处理这些鱼刺的。

对于海狗来说,平常吃些小鱼小虾的,都可以快速地一口一个吃掉,但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鱼,就不能一口闷了,而是先得分成好几块来吃。面对锄吻银鲛和扁魟这类大家伙的时候,海狗会用嘴咬住一端,然后猛烈地摇晃猎物,来达到分成小块的目的。

海狗在撕开锄吻银鲛的时候,会避开背后的利刺 图源:Vincent Antony

海狗在撕开锄吻银鲛的时候,会避开背后的利刺 图源:Vincent Antony

一般来说,海狗都会以正确的姿势杀死并吃掉一条鱼。尽管如此,这种操作还是有风险的,风险的因素可能来源于猎物的挣扎,可能是技术不到位,也有可能纯粹是运气不好。吃鱼的方式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受伤,重则就是那头躺在沙滩上的死海狗了。

通过对死亡海狗的伤口调查,科学家推测可能是这只海狗在试图撕开猎物的时候,不小心被锄吻银鲛扇了一巴掌,然后刺穿了脸颊。

不只是人类,在面对鱼刺的时候,动物也很苦恼

其实不止是海狗,其他动物在吃鱼的时候,也会面临被鱼刺给伤着的风险,哪怕是大鱼吃小鱼的时候……

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条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的嘴里插了一根很明显的鱼刺。

图中圈出来的地方是一根鱼刺(忍不住吐槽,鳐鱼的脸总有些滑稽)

图源:文献4

进一步的CT扫描发现,它的嘴里远不止一根刺,那些细小的刺扎满了整个嘴,细数下来,共有62根鱼刺,并且大部分都是来自扁魟的。虽然鳐鱼没有因为鱼刺而死,但看着都觉得很疼。扁魟可真危险……

红色的是刺 图源:文献4

看来鱼刺不止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其他动物,而且一不小心还有被鱼刺弄死的风险。但如果把鱼和风险摆在动物面前,动物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食物,毕竟吃鱼可能会受伤,甚至会死,但不吃鱼真的会死。

参考文献:

1.^Hocking, D. P., et al. "Inferring diet, feeding behaviour and causes of mortality from prey-induced injuries in a New Zealand fur seal."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139 (2020): 81-86.

2.^https://www.msdmanuals.com/zh/home/injuries-and-poisoning/bites-and-stings/stingray-stings

3.^Emami-Khoyi, A., Hartley, D.A., Paterson, A.M. et al. Identifying prey items from New Zealand fur seal (Arctocephalus forsteri) faeces using massive parallel sequencing. Conservation Genet Resour 8, 343–352 (2016). https://doi.org/10.1007/s12686-016-0560-9

4.^Dean MN, Bizzarro JJ, Clark B, Underwood CJ, Johanson Z. Large batoid fishes frequently consume stingrays despite skeletal damage. R Soc Open Sci. 2017;4(9):170674. Published 2017 Sep 6. doi:10.1098/rsos.170674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