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智慧农夫——侯光炯

科普中国-重大科技成果解读
原创
聚焦重大科技成果 展现最新应用与发展 挖掘成果背后的科技力量
收藏

他一投身土壤科学,即徒步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填补了我国在一些地区土壤资源调查的空白。他就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华土壤之光”的侯光炯。

1905年,侯光炯出生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毕业后,他投身土壤科学的研究,为研究工作呕心沥血,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研究土壤科学的几十年里,侯光炯始终坚持深入一线,他常年以农村为家,以土壤为友,将广阔的试验田作为学术研究的场所。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徒步考察我国土壤环境,通过在全国各地采集土壤样本,填补了部分地区在土壤资源调查方面的空白。并且还参与了全国土壤普查、云南西双版纳橡胶宜林地考察规划等工作。从1973年始,侯光炯先后在四川省简阳县镇金公社和宜宾长宁县相岭镇蹲点,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生活、学习,就此扎根在农村搞科学实验。

在镇金公社,为了改变当地的土质,他带着科研小组连续几年夜以继日地做土壤调查和改土实验。有时难得抽空泡泡脚,还常常拿着放大镜对着取回的土块出神,在几乎没有任何实验设备可用的条件下,他提出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观点,奠定了我国农业土壤科学的理论基础;他研究成功的“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直到现在都被广泛使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侯光炯很有科学家精神。他不盲目崇信学术“权威”,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他求学之时,国内尚无专门从事土壤研究的学者,土壤学教学盲目搬用外国教本,并以外国土壤为对象。毕业后,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坚持认为我国土壤科学应该走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研究之路。这条路既要区别于美国式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完全脱节的路子,也要不同于缺乏科学理论基础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工作方法的传统路子。他认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调查要面向农业生产,使调查结果直接为农民所应用”。历史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1996年11月4日,侯光炯去世了。但侯光炯的精神却早已留下,他的生命早已经伴随他的足迹融入我国的土地,并从中长出丰硕的果实。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