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荬,中药名。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Thunb. ex Thunb.) Nakai的全草或根。植物山苦荬,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损伤。
别名苦菜《植物名实图考》,七托莲、小苦麦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苦叶苗《河南中草药手册》,败酱、苦麻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隐血丹、小苦荬《陕西中草药》,苦丁菜、苦碟子《烟台中草药》,光叶苦荬菜、燕儿衣《内蒙古中草药》,败酱草(辽宁、宁夏、山东、河南、新疆)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
主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肠痈,苡米21g,败酱草9g,牡丹皮9g,冬瓜仁12g,桃仁9g,金银花9g。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胆囊炎,(山苦荬)全草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无名肿毒,各种疮肿,鲜苦叶苗、鲜地黄苗、鲜蒲公英各等分。共捣如泥,敷患处。或将上三味药焙干,其研细面,每次5g,开水冲服。每日3次,外用时蜂蜜调敷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4、治黄水疮,苦叶苗适量。焙干研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5、治痔疮,光叶苦荬菜切碎,煎水熏洗。(《内蒙古中草药》)
6、治血崩,白带,(山苦荬)根9g,猪膀胱1只。煮熟食肉服汤。(《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每次3g。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或煎水熏洗。
药理作用1、使心收缩力减弱,频率减少。
2、降血压作用。
采集加工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针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以色绿者为佳。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40米。全株无毛。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下延成窄叶柄,全缘或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茎生叶1-2枚,无叶柄,稍抱茎。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聚伞花序;总苞片长7-9毫米,外层总苞片卵形,内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舌状花黄色或白色,长10-12毫米,先端5齿裂。瘦果狭披针形,稍扁平,红棕色,长4-5毫米,喙长约2毫米,冠毛白色。花期4-5。
生长环境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
相关论述《植物名实图考》:“苦菜,《本经》上品。《释草小记》考述极详。铺地生叶。数十为簇,开黄花甚小,花罢为絮,所谓茶也。根细有须。味极苦,北地野菜中之先茁者,亦采食之,至苣荬生而此菜不复入筠篮矣。《救荒本草》谓苦苣有花叶、光叶二种,验之信然,今并图之。但《嘉祐本草》分苦苣、苦荬二种,《救荒本草》所云苦苣,似即苦荬。其所图苦荬,梢叶如鸦嘴形,俗名老鹳莱,自别一种。大抵苦荬花小而繁;苦苣俗呼苣荬,花稀而大。正同蒲公英花,园圃所种皆苣荬。《嘉祐本草》之家苦荬,恐以叶之花、光分别,未见人家有种苦荬者。野菜相似极多,而称名以地而异,仅见一二种强为附丽,终无当于古所云尔。”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冯怡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