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 R. Br.的全草。除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化湿杀虫之功效。用于热淋,石淋,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别名姑巴草、扁竹、汗多草、黑鱼草、习见蓼、米子蓼、地茜、铁马齿苋、扁蓄、米碎草、小叶扁蓄、猪牙草、节节红、节节花、红节草、虱蓖草、糟麻草、地兔草、水扁蓄、细叶锅巴草、锅巴菜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归膀胱、大肠、肝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化湿杀虫。
主治用于热淋,石淋,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相关配伍1、治尿路感染和结石:小扁蓄、马先蒿、瞿麦,水煎服。
2、治蛔虫上攻:小扁蓄配醋蒸服。
3、治黄疸:小扁蓄配桂枝或苦荞叶,水煎服。(1-3方出自《本草图典 第1卷》)
用法用量9-15g,水煎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夏季开花时采收。拔取全株,抖净泥沙,晒干。
二、炮制方法拣除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形态特性腋花蓼又名:习见蓼。一年生草本。茎平卧,自基部分枝,长10-40厘米,具纵棱,沿棱具小突起,通常小枝的节间比叶片短。叶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0.5-1.5厘米,宽2-4毫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狭楔形,两面无毛,侧脉不明显;叶柄极短或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白色,透明,长2.5-3毫米,顶端撕裂,花3-6朵,簇生于叶腋,遍布于全植株;苞片膜质;花梗中部具关节,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花被片长椭圆形,绿色,背部稍隆起,边缘白色或淡红色,长1-1.5毫米;雄蕊5,花丝基部稍扩展,比花被短;花柱3,稀2,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宽卵形,具3锐棱或双凸镜状,长1.5-2毫米,黑褐色,平滑,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2200米田边、路旁、水边湿地。除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
药材性状常见绕成团状;展开全草长15-25cm,分枝多,茎枝柔弱而披散,表面稍平滑或具纵条纹,有节,节间较短,约1cm,叶互生,狭矩圆形至匙形,长0.5-1.8cm,宽2-5mm,先端稍宽钝,基部渐细狭而成短柄,全缘,托叶鞘膜质透明。间见干燥小花残存于节处托叶鞘内。气微,味淡微苦。以枝叶密茂、带小花者为佳。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对弗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猪霍乱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福建药物志》:“利尿通淋,化湿杀虫。治恶疮疥癣,阴蚀,蛔虫病。”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晋丽 - 教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