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称为止血药。根据其药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四类。①凉血止血药,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常用药有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等。②化瘀止血药,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适用于因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常用药用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血余炭、卷柏、莲房等。③收敛止血药,主要用于各种出血证而内无瘀滞、外无实邪者。常用药有白芨、仙鹳草、紫珠、棕榈炭、藕节、刺猥皮、鸡冠花等。④温经止血药,能温内脏,固冲脉而统摄血液,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调之虚寒性出血证。常用药有炮姜、灶心土、艾叶等。
概念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解读1、止血药的中医止血原理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2、止血药的炒炭处理
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止血药多炒炭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作用并不增强,反而降低,故仍以生品或鲜用为佳。因此,止血药是否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以提高疗效为原则。
3、现代药理研究对止血药的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血药的止血作用机制广泛,能促进凝血因子生成,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和活力,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增强血小板的功能;收缩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生成,抑制纤溶;有的可通过广泛的物理化学因素促进止血。其中,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溶是其主要的机制。部分药物尚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中医应用一、止血药物的选择
出血之证,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故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二、常用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1)小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2)大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3)地榆: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5)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6)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7)苎麻根: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
(8)羊蹄:苦、涩,寒。归心、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煎服,10~15g;鲜品30~50g,也可绞汁去渣服用;外用适量。
2、化瘀止血药
(1)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2)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3)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4)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化瘀止血。煎服,10~15g;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5)降香:辛,温。归肝、脾经。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煎服,3~6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3、收敛止血药:
(1)白及: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剂,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
(3)紫珠: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煎服,10~15g;研末1.5~3g。外用适量。
(4)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煎服,3~10g;研末服1~1.5g。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者慎用。
(5)血余炭:苦,平。归肝、胃经。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煎服,6~10g;研末服,1.5~3g。外用适量。
(6)藕节:甘、涩,平。归肝、肺、胃经。收敛止血。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
4、温经止血药:
(1)艾叶: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2)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煎服,3~6g。
(3)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朱建平 - 中医医史文献学专家,博士生导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