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红绸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别名红鲷鱼,又称加拉鱼、加级鱼、铜盆鱼。一般分布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地,红鲷鱼肉味鲜美醇正,营养丰富,是迎宾待客的名贵海味佳肴。1

形态特征脊椎动物,鱼纲,鲷科。体高而侧扁,呈长椭圆形,背面隆起,长达50厘米以上。身体淡红色,上半部具有淡蓝色斑点,尾鳍后缘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齿的前部呈圆锥形,后部呈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有硬棘。2

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系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而高。背面较狭窄,自背鳍起点到眼上方呈1棱状线。头中大,头高稍大于头长,背缘深弧形隆起至背鳍起点,吻端钝。口小,下位,略斜裂。两颌近等长。上颌前端有犬齿4枚;下颌前端有犬齿6枚,中间2齿较小,上下颌两侧各有2纵行颗粒状臼齿。眼中大,侧上位; 眼间隔较宽而隆起,宽约等于吻长。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鳃盖骨后缘有1扁钝棘。鳃孔中大。尾柄较粗,长为高的1.7—2.2倍。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基底长,由12根强鳍棘和10— 11根鳍条组成,棘可收于背沟中,第3棘最强大。胸鳍尖长,侧下位,第4鳍条最长,向下渐短,最长鳍条可伸达肛门后至臀鳍第3 鳍棘基底。腹鳍较小,始于胸鳍末基下方,有 1棘。臀鳍基底短,与背鳍鳍条部近相对,前缘有3棘,第2棘粗壮而长。尾鳍叉形。体被较大弱栉鳞。有侧线。体淡红色,有许多鲜艳的蓝色斑点,腹部色较浅。各鳍均淡红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腹鳍边缘黑色。尾鳍后缘墨绿色。体长一般为15—30厘米。喜栖息于水深30—90米的岩礁、沙砾和沙泥底质水域底层。喜结群,游泳迅速,特别喜在海底凹洼处停留。越冬场在黄海南部至东海北部水深60米左右水域。春季大部分鱼群向西北生殖洄游,分别进入渤海沿岸水域产卵,产卵后鱼群向深水散游索饵。中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开始逐渐南移,顺原路返回越冬场。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甲壳类、双壳类、头足类。3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7 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较多。常用底拖网渔具捕捞。肉肥嫩滑,味鲜美,无腥味,可鲜食,亦可加工罐头食品。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3

栖息环境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90 m,温盐度较高,底质为礁石、砂砾或贝藻丛生的水域。喜集群,游泳迅速。主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虾和藻类。春季至海湾产卵,卵浮性。受精卵在水温22~24℃经26 h孵化。分布于中国、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区。中国沿海均产。为名贵食用经济鱼类,肉味美。世界年产量4万~6万t,日本、韩国及中国产量较多。是捕捞和人工增养殖重要对象之一。4

生活习性生殖期在黄海、渤海区为5~7月,盛期为5月下旬;在福建沿海则为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11月为盛期。一般体重1kg左右的2~3龄鱼即可达到性成熟。平均怀卵量在100万粒以上,高的可达300万粒。卵径0.95~1.1mm,油球1个。孵化的适温范围为18~24℃。渔获个体长一般在160~600mm之间。10龄以下生长较快,10龄以上生长缓慢。最大个体全长可达845mm,体重8.8kg。有明显的洄游现象。黄海、渤海的鱼群每年3~4月作生殖洄游、产卵。10月后鱼群集结,一部分性成熟的亲鱼进入厦门附近渔场产卵,12月后东移越冬。中国山东沿海5月为捕捞季节,福建沿海则在10~12月。5

变性现象红鲷鱼跟其他鱼不同,有变性的能力。通常它们过着20多条在一起的群居生活,群内必有一条雄性绷鱼是领队,其他全是雌性的红胡鱼,自然就形成了一夫多妻制。雄鱼一旦死亡,“妻妾”行中的一条个体最大,而长得特别健壮的一只雌鱼立刻变性发展成雄鱼,以代替死去的雄鱼。变性的过程是这样的:当雌鱼得知它的“丈夫”不存在时,这个雌鱼的神经系统立刻发生突变,她身上的鳍迅速变大,卵巢接着消失,代之以成长的精集,于是一条硕大而健壮的雄鱼变成了。6

营养价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每100克鱼肉中含水份74.9克、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碳水化合物0.5克、钙64毫克、磷175毫克、铁l毫克、硫胺索0.02毫克、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3.41毫克、热量l16千卡。

经济价值真鲷系中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食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真鲷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广东。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启军 - 副研究员 -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