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厥病,中医病名。“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并见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畏光等症者,称为薄厥。又张志聪说:“薄,迫也。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因此又有迫厥之说。指出薄厥为脑内血涌出并郁积于脑之患。菀,郁之意、音,出血较多,不是一般血溢于脑的意思,与大厥不同。薄厥临床多见于青壮年,老年气血瘀滞者亦可罹患。发病较重,几经反复,常危及生命。
名词解释“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并见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畏光等症者,称为薄厥。
历史沿革薄厥始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薄厥,与现代医学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硬化,因破裂出血,血入脑室,或穿破皮层而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临床表现与薄厥相似。
病因1、情志所伤,损及血脉
《黄帝内经》所谓“大怒则形气绝”,系指精神损伤,怒引气逆,损伤血脉,血溢于脑,引发薄厥。故《圣济总录》说:“夫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若乃物或触之,怒而气上,则形气不属,血与之俱。”并明确指出情志所伤可引起薄厥。
2、强力所迫,损伤血脉
血管畸形、先天动脉血管瘤在用力之后,血脉破裂,血溢于脑(即今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祖国医学由于病理解剖学尚未完善,认识有局限性。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未暴发薄厥之先,并未见特殊不适,起病之后,半身发庥,头痛剧烈(一侧或全头),眩晕昏蒙,突然昏扑,恶心呕吐;或见烦躁不安,或见发热呻吟,“心脑烦满,项痛强直”,“冒闷汗出,语声嘶塞,少气促急”。“双目直视”,不能转动;或见闭目畏光,视力减弱,或眼球胀痛。甚则谵妄惊厥,或如痫症样发作。所谓“身体拘急”,“恍惚忪悸,言语不正”,“怒起颠倒”,即指痫症样发作而言。脉沉迟,或弦曳,或弦数,或釜沸,苔白或黄,或少。
二、病症鉴别本病主要与头风病相鉴别。头风病虽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证,有时血压升高,但其头痛多在一侧,且于发作前常有眼花,幻视,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病发呈扩散性,头维脉动,白睛红赤,血压升高多在26.7/16.OkPa以下。易于反复发作,多因情志、劳累、经期等诱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临床若见头痛项强,呕逆恶心,项脊强急,目睛直视,眼肌麻痹等症,并参考现代医学检查,脑脊液呈血性即可作出诊断。同时观察寒热虚实的变化,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薄厥出血,急需止血、养血。养血必益气,治疗中还应加入大剂益气之品。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顾之意。”另外薄厥患者在恢复期多见阴虚、气虚,治疗时当注意辨证施治。
三、证治分类1、阴虚
主证:头昏头痛,心悸怔忡,面目红赤,烦热不安,口于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手足心热,自汗盗汗。或见项背强直,手足拘急。脉急数,或洪数,舌红绛,或青绛,苔少或无苔,或白苔而干。
治法:养阴润燥,宁神补元。
代表方:大补元煎。
常用中药: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2、气虚
主证:面色浮白,头昏眩晕,胸闷气短,自汗息微,言语謇涩,口角流涎,食欲不振,夜尿频多,头项强直。脉细弱,或结代。舌淡,苔白有津。
治法:补气益元,收敛固涩。
代表方:益气聪明汤、举元煎加乌梅、五味子、川芎、首乌。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乌梅、五味子、川芎、首乌。
3、痰湿
主证:头昏眩晕,喉中痰鸣,胸闷脘痞,躁扰不安,口苦口腻,食欲不振,便垢腻不爽,或见惊厥,或见痫症样发作。脉弦滑,舌质红绛,舌体歪斜,苔白腻,或黄腻,或黄苔,或白厚。
治法:除湿通络,健脾化痰。
代表方:温胆汤加味,寒盛加制南星、石菖蒲;痰热加黄芩、黄连、泽泻。六君子汤加苍术、藿香、苡仁。
常用中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苍术、藿香、苡仁。
4、血瘀
主证:头昏头痛,背项强直,爪甲唇口青紫,四肢疼痛,大便干燥,咯血,或见其他出血,或谵妄惊厥。脉散涩,或弦、弦数,舌红绛,或淡青,或瘀点,或舌体歪斜。苔白干,或白润。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
常用中药:黄芪、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
其他疗法本病起病急猝,病势危急,故当急对其逆而折之。临证以降逆除邪,苏醒神志为要。
1、针灸
三棱针点刺十宣,或尺泽,或金津、玉液,或委中,每次放血2ml。
针刺太冲、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池、丰隆,每次选2~3穴,泻法。获针感后,持续行针2分钟左右。待血压下降后留针15分钟或应用电针仪治疗。
也可选合谷、太冲、内关、四缝,每次2穴,以清开灵注射液2ml穴位注射。
灯火灸法:选曲池、太冲、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溪、肝俞,每次2~4穴,以灯火灸之。
2、针剂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每日1~3次,加入等渗液中静脉滴注。
(2)羚羊角注射液:每次2~4ml,每日1~4次,肌内注射。
(3)灯盏花注射液:每次20ml,每日1次,加入等渗液中静脉滴注。
3、中成药
(1)安脑丸:每次1~2丸,每日1~4次,口服。
(2)牛黄降压丸:每次1~2丸,每日2~4次,口服。
(3)参菊血压贴:贴神厥穴。
4、常规吸氧
转归预后薄厥病人一般经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多可转危为安。但也有因正气亏虚,失治误治而引发合病、并病者,病情迁延,难以速效。甚则邪盛气衰,心脑受病而致阴阳交,突发卒死。
预防调护薄厥病人的调护旨在阻断病势的恶化,使病人顺利康复,应注意做好:
1、急性发作者当卧床休息,防止“劳则气耗”“烦劳则张”而加重病情。但病情稳定后,又要劳逸结合以利气血周流。
2、调节情志,解除精神紧张。勿喜勿怒,移情易性,使气血畅达和调。
3、饮食宜清淡、软食,忌暴饮暴食,肥甘厚味,耗气动血动风之品。
4、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清新,防止外感六淫邪毒,保持二便通畅。
5、病重者急予吸氧,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做好血压,心脑监护,防止病势逆变。
文献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